吴三桂迎娶了陈圆圆后,面对大明王朝和大顺起义军,吴三桂要做出什么选择呢?

2020-08-26     文裁缝

原标题:吴三桂迎娶了陈圆圆后,面对大明王朝和大顺起义军,吴三桂要做出什么选择呢?

迎娶了陈圆圆后,吴三桂没有享受太长的婚姻生活,就被迫重新出征了。吴三桂率军开赴辽东,继续去抵御清军。

在当时的大明王朝,吴三桂已经是最后的希望。即使这个人曾经是一个临阵脱逃的人,大明王朝也没有第二个选择了。

吴三桂临阵脱逃说的是松锦之战时,他私自逃跑、丢弃主帅。

前面讲过,松锦之战时,吴三桂不听指挥,独自逃跑,导致明朝“大兵尽丧,总督文武官俱陷”,他是明军失败的罪魁祸首之一。

然而,即使害得明朝“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朝廷还是选择了原谅吴三桂。苦难的崇祯大笔一挥,对吴三桂轻判了。

崇祯之所以轻判吴三桂,有两个原因。

第一,在苦难的崇祯眼中,他已经失去太多太多的将领,无法再失去吴三桂了。尤其是吴三桂这种“年方勇壮,冠诸军”的杰出将领,他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此,朝廷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失去这个“北门锁钥”了。

第二,祖大寿投降后,明朝在辽东的统治锐减,他们已经失去了半壁江山。在这种背景下,朝廷不敢继续处罚吴三桂,害怕吴家铤而走险,把另外半壁江山也送给清军。

鉴于这两点,崇祯最终选择了法外开恩,他没有严惩吴三桂,只是给了他一个携秩的处罚。

何为携秩?就是降级使用,戴罪立功后,再官复原职。吴三桂被降了几级,史料混乱,不得而知,有的史料说是降了两级,有的史料说是降了三级。

其实,吴三桂到底被降了几级,根本无须讨论。因为,仅仅过了三个月,从他以“辽东团练总兵吴三桂密奏”的文件上看,他已经官复原职,朝廷已经不再惩罚他了。

就这样,同样都是逃跑,大同总兵王朴被斩杀示众,以儆效尤;辽东团练总兵吴三桂却啥事没有,还继续高官得坐、骏马得骑。不得不说,这是崇祯无奈的选择。

当然,在朝廷眼中,吴三桂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朝廷颁布一道圣旨,以吴襄“劳苦功高,需进京好好调养”为由,把吴三桂的家属接到了京城。实际上,朝廷就是把吴襄扣为人质了。崇祯要让吴三桂投鼠忌器,好好给朝廷卖命,不能起任何的叛逃之心。

其实,朝廷的这种做法,虽然不人道,但也并不是没有道理。毕竟种种迹象表明,吴三桂一直与清朝暧昧不清。对于他的这种态度,朝廷不得不防。

为了兵不血刃地夺取宁远城,皇太极一直在劝吴三桂投降,希望他“弃明投清”,并许诺一旦投降,可“分茅裂土”。为了成功说服吴三桂,皇太极还命祖大寿等人挨个出马,去做吴三桂的思想工作。

对于这些亲朋好友的劝说,吴三桂的态度一直是模棱两可。他既不是同意,也不是不同意,就这样继续暧昧下去。

对于吴三桂的这种行为,我们要理解才是。毕竟,在他的眼中,大明王朝已经是一艘即将沉没的战舰了,他不想为其殉葬。同样,清朝那些“相仁兄之面,不过拜将,犹恐难免国法;相仁兄之背,必定封王”的话,也句句说到了吴三桂的心坎上。

是呀,对于吴三桂而言,他到死也不过就是明朝一个将领,且还不能天下太平。因为,天下一旦太平,就他做的那些事情,肯定被崇祯秋后算账。反之,若投降了清朝,就能正式封王了,自己也能成为清朝建国的第一功臣。

就这样,在清朝裂土和封王的诱惑下,吴三桂彻底动摇了。此时此刻的他,不敢说会投降清军,但也绝不会百分之百效忠明朝了。

按照明朝人臣无境外之交的原则,吴三桂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跟清朝联系的,他也决不能与敌国互通书信。结果,吴三桂不仅与清朝通信了,他还不把清朝的回复上报给朝廷。

吴三桂这种通书诏、不上报的情况,把朝廷吓得不行,朝廷甚至出现了“吴三桂已经投降了清朝”的流言蜚语,若不是吴襄坚定地宣称“三桂忠孝,必不至此”,崇祯就会派特使去辽东彻查此事了。

后来,在双方这种互相猜疑却被迫在一起的心理下,吴三桂与明朝达成了一个共识——吴三桂“誓死”效忠明朝,绝不背叛。但相应地,明朝不派人节制吴三桂,默认他的一切行为,任由他成为一个不受国家控制的藩王。

就这样,秉持着善持两端的外交政策,吴三桂成功地斡旋于明朝与清朝之间,他一方面接受明朝的赏赐,另一方面也不拒绝清朝的礼物,小日子过得还不错。然而,等皇太极病逝、顺治登基、多尔衮摄政后,吴三桂的这种小日子就算到头了。

前面讲过,多尔衮摄政后,他一改对吴三桂的招降政策,决定对其兵戎相见,逼迫他投降。多尔衮拜济尔哈朗为将,出兵讨伐吴三桂,兵锋直指他镇守的关外三城。

《清实录》记载,虽然在这场战争中,吴三桂顽强抵抗,多次打退清军的进攻,但无奈清军兵多将广,吴三桂最终还是惨败而归。他损失了数万兵马,以及可以使用数年的军需物资,可谓输了一个干净彻底。

损兵折将,这些固然让吴三桂痛苦,但更痛苦的是,失去了关外三城后,宁远城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孤城,完全被敌人包围了。在这种情况下,宁远城内人心惶惶,不断有百姓逃跑和将士叛逃。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宁远守备孙友白率领部队冲出宁远城,投降了清军。

投降清军后,孙友白得到了丰厚的赏赐,还被委任成招降大使。孙友白天天来到宁远城下,对城内的居民阐述自己的“经历”,希望大家都学习自己,一起叛国投敌。

在孙友白的言传身教下,本来就人心惶惶的宁远城,更加动乱不堪。吴三桂甚是痛苦,却又无计可施。

看看吴三桂的处境吧,他简直就是当年袁崇焕的翻版,固守孤城,无兵可用,无险可守。只不过袁崇焕拥有一颗不管任何情况都绝不动摇的心,而吴三桂的心,明显不是这个样子。

在这种背景下,吴三桂曾偷偷给清朝写信,希望投降清军。但是,他却没有寄出去,而是把书信烧毁了。

之所以不投降,不是吴三桂的意志多么坚定,也不是他有多么崇高的气节,而是吴三桂怕死,也害怕家人跟着遭殃。毕竟,明朝法律明确规定,“守土者擅弃封疆,律无赦”。他是不敢擅自弃宁远城而逃的。

就这样,不能逃跑,也不能投降,吴三桂只能孤独地镇守宁远城,他无可奈何,也无计可施;他期待奇迹,却又不知道奇迹何时降临,更不知道奇迹是什么东西......

最终,在忐忑不安的心情下,吴三桂迎来了新的一年,那是让他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年。

前面讲过,因为优柔寡断的性格和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个性,崇祯一直错失良机,他也一直没有调吴三桂进京来勤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当农民军逼近京城后,崇祯终于坐不住了。

三月六日,崇祯下令让吴三桂放弃宁远、入京勤王,封他为平西伯,命他“星夜驰赴山海,率兵入关”。

由于史料匮乏,吴三桂收到这份命令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不得而知。在我的眼中,他应该是既兴奋,又沮丧;既激动无比,又悲伤不止。

毕竟,吴三桂一直等待撤离宁远的命令,他早就想离开这个苦寒之地了。同时,以三十三岁的盛年之身,就能获得其他人奋斗一生都无法得到的伯爵身份,这让吴三桂欣喜不已。然而,朝廷封他平西伯的意思,再明确不过了,就是让他去打农民军,让他去死。

对于朝廷的这个任命,吴三桂痛苦无比。毕竟,吴三桂清楚地知道,用自己十数万军队,去攻打百万之众的农民军,无疑就是以卵击石,主动找死。这样的结果,只能让他徒自伤悲、痛苦不已。

最终,对于这个任命,吴三桂采用了一种消极的办事方法,他能拖一拖,就拖一拖;能不去,就不去。

为了拖延时间,吴三桂把当地的五十万居民打成了一个大礼包,率领他们进入关内。

整整五十万民众随军逃难,一路之上妇幼老弱啼哭不断,拥塞于道,每天行军不过五十里。当然,对于为何要携带这些百姓,吴三桂也给了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这些都是大明王朝的子民,臣不忍弃他们而去,只能携带他们进入关内。

其实,吴三桂的这个说辞,完全是拖延时间的借口罢了。要知道,如果他学习当年的袁崇焕,他完全可以留下步兵保护百姓,自己亲率骑兵日夜兼程入关,去救皇帝。

宁远距离山海关不过两百里,若吴三桂全力前进,他完全可以日行一百余里,两天之内就能赶到山海关。然而,他却没有这么做,吴三桂是三月六日从宁远出发的,结果十六日他才到山海关。这么短的路,他愣是走了十天!

用了整整十天时间,晃晃悠悠到达山海关后,吴三桂还是没有继续前进的意思。他上奏朝廷,以需要安置百姓为由,恳请“安歇家口五日”,又耽误了五天时间。

对于吴三桂这种行为,崇祯虽然恨得咬牙切齿,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毕竟,吴三桂已经动身了,这在崇祯眼中已经算是最好的结果了。

要知道,崇祯此次下达的勤王旨意,除了调遣吴三桂外,还命令平贼将军左良玉、山东总兵刘泽清、河南总兵许定国,以及黄得功、刘良佐等人一起来勤王。若他们都能率军来京城,一起抵御李自成,明朝到底能不能灭亡,就真的“未可知也”了。

然而,对于皇帝的急诏,刘泽清故意从马上摔了下来,以受伤为由,借故不奉召。而左良玉、黄得功和许定国等人的态度更绝,他们对于崇祯的圣旨不理不睬,就当没有收到这封求救信。

国家安危之际,得此大臣,崇祯当时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也难怪他会发出“大臣皆可杀”的感叹。对比这些武将,吴三桂还算是一个忠孝之士了。

在吴三桂的消极怠工下,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耗下去了。当时间耗完后,不管是他,还是崇祯,都得到了真正的解脱。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就在吴三桂“安抚百姓”期间,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城,崇祯以身殉国,明朝亡国。

伴随着明朝这家公司的破产,吴三桂终于解除了合同,恢复了自由之身。然而,虽然自由了,但吴三桂一点也不高兴。因为,他失去了饭碗,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对于他而言,所谓的进京勤王已经毫无意义了,他只能掉转马头,率军返回山海关。“屯兵不进,未有所决”,他什么都不干,就安心等待买主上门,准备再次上岗。

吴三桂清楚地知道,像他这样资本雄厚、位高权重的将领,是不可能失业的。毕竟,他麾下拥有四万大军,其中三千人是精锐的关宁铁骑,他还镇守战略要地山海关,这些都是他的本钱,是他再次成功的重要资本。

就这样,即使明朝灭亡了,吴三桂也毫不担心,他就安心地待在山海关,不采取任何行动,等待时机,准备重新上班。很快,吴三桂就收到了一份“面试通知(劝降信)”。这个决定录取吴三桂的“公司”,就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攻陷北京城后,李自成虽然干了很多蠢事,但有一件事情,他自始至终都清楚无比。那就是——必须正确看待吴三桂,以及他在山海关的那些雄兵。

李自成知道,吴三桂的归属问题,对大顺政权至关重要。吴三桂麾下的那些精兵猛将,是农民军的一个大敌;吴三桂镇守的山海关,那是明朝首都的前线屏障;反之,山海关也是攻打北京的前线阵地。

在这种背景下,吴三桂进,可以威胁北京城;吴三桂守,可以凭借山海关自保;吴三桂退,他可以联系清军,打开......李自成根本不敢往下去想。

在这种背景下,吴三桂成了李自成的心腹大患。他为此寝食难安,必须除之而后快。

《平吴录》记载,为了除掉这个心腹之患,李自成召开会议,询问大臣解决之策。

在这个会议中,丞相牛金星、军师宋献策进言道:“如今天下大势,陕西、山西、河南、湖北等地,皆在掌握之中。长江以南,也可传檄而定。唯独这个山海关的吴三桂,是我军的一个心腹大患,必须解决,否则我军衽席不安。”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军士们提供了两个方案。第一,用武力消灭吴三桂,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第二,和平招抚吴三桂,用高官厚禄劝其归顺,解决这个心腹大患。这两个解决方案,前者费钱、费事、费人,还得流血;后者费钱,却不费事,不费人,而且还有很高的成功率。毕竟,大顺取代大明后,已经证明了其正统的地位,如今人心所向。吴三桂镇守山海关,不过是一支孤军罢了,若想生存,他只有投降一途。此外,军士们认为招降吴三桂,还是很有把握的。因为,吴三桂的家眷就在京城,他们是成功招降吴三桂的本钱。

就这样,在一番讨论后,大顺君臣达成了共识,准备招降吴三桂。于是,李自成厚待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命他写了一份劝降信,劝吴三桂投降。

《明季北略》等文献记载,吴襄写的这封劝降信非常长,但其中有一句话,写得非常好,堪称一语中的——“天命难回,吾君已矣,尔父须臾。呜呼!识时事者可以知变计矣。”

识时事者,可以知变计矣......没错,识时务者,才是真正的俊杰。得到这封劝降信后,李自成派降将唐通出马,带领四万银两前往山海关,用来招降吴三桂。看见父亲的信和这些钱后,吴三桂将做何选择呢?他又是如何从大顺的降将,变成清军的降将的呢?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这个清朝太有意思了》(1-3卷),京东套装满100减50,当当套装5折抢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voEK3QBd8y1i3sJgi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