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立秋:秋之收,是收获也是收敛

2019-08-08   葫芦妈Luna

熬过全年最热的大暑和中伏,当风里有了一丝清凉,便是每年的8月初,秋天已悄然而至。

今日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秋收冬藏,经过一夏的生产,秋天是果实孕育成熟的时候,收获的季节就要到了。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风不再是温热的了,终于有了凉爽的感觉。风吹落了树叶,才知道秋天来了。

一叶知秋,万物始肃。




二候白露降

天气转凉,白天热气尚未完全褪去,而夜晚温度转凉,日夜温差加大,因此清晨地面和叶子上会有许多白白的露珠。秋属金,对应白色,故而以白露称谓秋天的露水。




三候寒蝉鸣

夏至时,“蜩始鸣”。蜩即夏蝉,叫声清亮。螗为秋蝉,即寒蝉,小而绿,叫声急促,立秋后,感受到阴气,才开始鸣叫,俗称“都了”。寒蝉鸣,秋色厉,都该了了。到了冬天,万物肃杀,一切都了,便是“噤若寒蝉”了。





并不是秋天一到,暑气全消,立秋以后,阴阳之气交替,忽冷忽热,三伏还有一末伏,也就是传说中的“秋老虎”,简直比夏天还难熬。今年的末伏,从8月11日-20日,整个立秋节气,仍然热气腾腾。这种气候往往是早晚较凉,而中午酷热难当,加上今年第四气的“太阴湿土”,这个秋老虎是湿热无比了。

都说春捂秋冻,意思说秋天来了,天气转凉,但是并不用马上添加衣服。一方面,是这时候秋老虎还没走,天气还没有真正凉下来,暑湿未去,急于加衣服却把湿热捂在身体里,不利健康;另一个是因为“秋收冬藏”,秋天主收敛,阳气要收起来,这样来年才有生发的基础。阳气的收敛需要阴气的制约,也就是需要适当地冻一冻,气温低,毛孔收缩,阳气都得以收敛。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季节养阴养的好,体内阴所代表精、血、津液等物质就能在来年更好的化生为阳气。所以,秋天开始,我们就要养精蓄锐,避免剧烈的情绪、运动和味道,少食辛辣。如果大量剧烈地运动,或是过早过多地添加衣物,就会阳气过盛,大量出汗多而耗伤阴液,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




秋收冬藏这一点,大自然中的各种动植物,似乎比现代人更懂得适应天地、气候来生活。秋天到了,叶子大多落了,即便是四季长青的植物,也多是针状叶子以减少水分(津液)的消耗,动物们也大多销声匿迹,不再活跃。反观人类,却常常想用空调暖气来维护四季如春,不知四季变换和时节差异来盲目健身锻炼,秋冬吃过多辛温食物谓之食补,在该收敛时却仍然鼓吹激进......种种错误的观念造成各种健康乃至生活问题而不自知。而这些错误观念往往都是源于断章取义,割裂教条不知辩证。实在是因为我们已经忘失和丢弃了这些先祖前辈总结出的经验,迷信外力而不自省,有聪明而无智慧,以至于仍然过不好这人生。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和谐,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