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到汉武帝中期,曾存在过一批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义士,在当时法律无法保障公道、正义的情况下,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去替天行道,由此,深受百姓的欢迎,这帮人被称为“游侠”,《韩非子·五蠹》中说:“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类似于《水浒传》中描绘的那些江湖好汉。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官府开始大力镇压游侠阶层,使得郭解由此成为了最后一位真正的大侠。
司马迁对游侠的定义,说他们能够言出必行,行事低调,乐于助人,且勇敢无畏,不怕牺牲,但是,却不算是正义之人。想想这个说法是不是有些矛盾呢?这种趋于完美的人,却不算是正义的人,是那时候的人对正义的定义跟现代有所不同吗?还是他对侠客的定义不切实际呢?
《游侠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其实,司马迁在他的《游侠列传》里,只对一个人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他就是郭解。郭解是当时的一个知名人物,生于河内轵县人。他身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少年的时候,号称心狠手辣,心里不爽就杀人,可以说是杀人如麻。
而且,他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冒生命为朋友报仇,私藏逃犯去抢劫行凶,造假钱,盗挖坟墓等等。不过,他很幸运,每次朝廷要抓他的时候,都非常侥幸地逃脱了,或者遇到特赦逃脱责罚。此外,随着郭解年龄的增长,做事不仅没有那么残暴,还学会了收敛,学会了以德报怨,行侠仗义不期望回报。
然而,本性难移的他,内心却依旧非常阴毒,心狠手辣,睚眦必报。更有甚者,很多年轻人觉得他的行为很酷,不仅效仿他,还私下为他报仇。看到这里,相信我们可以理解“不轨于正义”的含义。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些曾经的不法之徒,是怎么收买人心的?
郭解有个侄子,平时经常仗着郭解的势力,喝酒、闹事。有一次,把别人给惹急了,一怒之下把郭解的侄子杀了,之后,逃跑了。看郭解对此事没有理会,他的姐姐被激怒了。她没有安葬自己的儿子,而是把尸体丢弃在街道上,想以此来羞辱郭解。
后来,郭解找到了凶手,问清了事情的原委,是他侄子有错在先,才被人家给杀了。所以,郭解觉得凶手没什么过错,是侄子的错,不仅把凶手给放了,还迎来了大家对他的称赞。此外,当遇到对自己不够尊敬的人时,郭解让人格外关照此人,这个人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对,往往便主动负荆请罪。
这样的做法,使得越来越多的少年对他非常崇拜。
就这样,大家都依仗着郭解的面子,因为,他的面子太大了,人脉很广,打着他的旗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而且,附近的贤人豪杰都纷纷去拜访郭解,常常半夜都是门庭若市,非常热闹。由此可以看出,郭解还是有过人之处的,毕竟,宽容待人是很难的,更何况,还是自己的仇人,更是难上加难。
后来,在汉武帝强迫豪强迁徙至茂陵这一政令中,郭解一开始并没有被列在其中,但是,在汉武帝的干预之下,他仍然被迫搬走了。所以,按照郭解的性格,不可能善罢甘休,而事实也的确如此。郭解哥哥的儿子杀了当初提名郭解迁徙的杨县椽,之后,门客又把杨县椽的父亲杨季主杀了。而杨家的人去告状,门客又把告状的人给杀了。此外,收留郭解的籍少公,也自杀了。
之后,官府虽然追查了他许久,但发现郭解杀的人都在大赦之前,便也无可奈何。但郭解最后还是死了,是因为郭解的一位门客为了替郭解出气,杀了一个说郭解不贤的儒生,并把儒生的舌头割了下来。对于此事,官吏让郭解交出凶手,但郭解确实不知凶手是谁。所以,官吏便如实禀告,说郭解无罪。
但在这个时候,御史大夫公孙弘却说:“郭解不仅聚拢人心,玩弄权术,还能让人为自己心甘情愿的去杀人,且不知道凶手是谁。这样的人太可怕了,太会收买人心了,这样的人如果不除掉,将来后患无穷。”于是,汉武帝给郭解治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罪名,并灭了郭解全族。
然而,公孙弘之所以会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他觉得郭解这种杀人的“号召力”,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法度,甚至,郭解不用说话,不用吩咐,就有人替他把事情给办好了,可以说,人心已经完全被郭解蛊惑了。如果,郭解真的下命令让别人替自己杀人,不过就是一个行事的罪名,但现在不是,而是一种无形的权威,让其甚至可以跟皇帝有一样的“待遇”,这就是大逆无道。
如果这么看,公孙弘说的的确有点道理。
但实际上,郭解的这种死法,还是有点“冤枉”,毕竟,这事不是他让干的。以前,他自己直接杀人的时候都没被处死,现在不是自己动手却被牵连致死,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纵观郭解一生,行侠仗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名满天下的侠客。但他一辈子都在不断违反法律,以江湖“侠义”作为自己行为处事的原则。虽然,他在社会上有着极大的号召力,但其性质终归是地方恶霸。因此,像他这样的人肯定不会被皇帝所容忍,最终,冤死在汉武帝的刀下也正是他的宿命。
参考资料:
【《史记·游侠列传》、《游侠与汉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