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
01
鸠摩罗什,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中国新疆库车),父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弃宰相之位周游列国。鸠摩罗什的母亲怀他后,记忆和理解倍增于前,甚至无师自通学会了梵文。
鸠摩罗什大师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熟悉汉文,佛学造诣极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
译 经
02
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罗什入长安,入逍遥园西明阁,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恭请鸠摩罗什大师主持译经事业。鸠摩罗什大师在弘始四年至十五年期间,译出经论35部,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毗婆沙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及《十诵律》等,所译经典极为广泛,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提婆一系的中观派论书,内容信实,文字流畅,有些经典后虽有新译,仍难以取代,老幼皆宜接受。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经典绵延流传历经1600多年而不衰,在中国译经和佛教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圆 寂
03
后秦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鸠摩罗什大师圆寂于草堂古刹(西安草堂寺)。临终前曾嘱其弟子应以其著译,而不以其生活行事为准绳。譬喻“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鸠摩罗什大师圆寂前与众僧道别时说:“凡所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烦,存其本旨必无差失。愿凡所宣译,流传后世,咸共弘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鸠摩罗什大师圆寂荼毗后舌根不烂,是为大师开佛知见,传佛心法印之明证!大师圆寂时叮嘱弟子,要将火焚之后的舌舍利运往凉州鸠摩罗什寺(今甘肃武威)供奉,舌舍利而今还在,世界上唯一一颗三藏法师舌舍利子,其见证的大师了不世之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