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琰的野心一直都不是什么位极人臣,他有野心,为了自己的野心,他可以娶自己并不爱的董家二小姐,只因为董家是朝堂清流一派,若有一天他登上皇位,董涓担得起母仪天下的位置,后来皇帝去世,裴琰手握大权,他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虽有当皇帝的实力,裴琰却并未选择谋朝篡位,虽然野心勃勃,却做了椋国一辈子的“忠臣”。
皇帝知道裴琰的野心,太子后来也知道,可在天下人眼中,裴琰就是一个忠臣。
裴琰出身名门,裴家一直掌握长风卫,十万长风卫,既可以保卫椋国,让百姓得享安宁,也可以杀入皇城,自己登王称帝,皇帝封裴琰为“忠孝”王,就是想以忠孝二字困住裴琰,而裴琰的一生,在百姓眼中是担得起这两个字的。
裴琰一路位极人臣,在椋国和尉国大战的时候,裴琰联合月落借着民心打了胜仗,裴琰在百姓口中的威望就更高了,椋国和尉国都想吞并彼此,一直摩擦不断,多亏了裴琰在,尉国铁骑才没有踏入椋国。
太子去世,他年仅七岁的儿子继位,被后人称之为安帝,若裴琰真的想谋权篡位,皇帝年幼,正是好时机,裴琰却并没有这么做。安帝年幼,裴琰把控朝堂,也是因为有他的保驾护航,安帝才能安然无恙度过那么多次宫变谋逆,只可惜安帝身体不好,又沉迷于研究香料。
乌琉国和椋国关系不好,偏偏乌琉国有沉香榍,安帝一直日思夜想,因为求而不得,安帝甚至不早朝,不见臣子,也不纳嫔妃,为了替皇帝分忧,也为了平定南方局势,裴琰以天命之年再次出征,两年征战,乌琉国被收服,裴琰也旧伤复发,能为安帝做到如此地步,谁见了不说裴琰“忠心”?
安帝提出过要把皇位禅让给裴琰,裴琰不仅没有接受,还伏地痛哭,吐血不已,安帝没有办法,只能收回成命。八年后,裴琰因操劳过度、旧伤复发撒手人寰,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安帝在后宫痛哭三日,百姓自也惋惜大椋失去了这么好的一个臣子。
裴琰野心勃勃,他一直都想坐上九五之尊的位置,但他更想要一个名正言顺,世人更多的只知道他对椋国的“忠心”,而不知他的野心,在世人眼中,裴琰的确是难得一见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