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人们有一个
普遍的认知,那就是出生在
皇家就意味着拥有尊贵的身份,数不清的
财富和美食,一辈子都将
衣食无忧,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
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知都是因为我们被从小到大看的
清宫剧给
“骗了”。因为电视剧中所呈现的画面都是被美化过的,真实的清朝宫廷并没有那么
金碧辉煌,而在皇宫中,皇子公主们的生活甚至可能还不如
平民百姓家的儿女,这是为什么呢?
一切的
答案都藏在清朝最后一个太监
信修明写的回忆录中,从回忆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满清的后宫并没有
三千人那么夸张,也没有豪华的
宫殿或者锦衣玉食,过的最好的只有皇帝和皇太后。
那么后宫的嫔妃真的像宫斗剧中演的那样
尔虞我诈,为了
争宠不择手段嘛?虽然没有电视剧中演得那么
夸张,但是清朝的嫔妃确实是很聪明的,要知道一入宫门深似海,在僧多粥少的皇宫中,她们自然都更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
恩宠,这也是为什么后宫人少的原因了。
根据信修明的
回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还原真实的清朝后宫。首先是宫女太监对于各宫嫔妃的称呼,电视剧中他们统一称为“小主”,但事实上,嫔妃们的封号品级都是
严格制定的,如果他们随意称呼小主是会被
严惩的,并且后宫
嫔妃也没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貌,她们大多长相平平,甚至连宫女都没有美人。
因为这些宫女大多出自
贫苦人家,稍微有钱的人家也不忍心女儿入宫
受苦,也会用
钱买人顶替,而妃嫔们更不会挑选
容貌出色的宫女伺候自己,因为万一被皇帝看中,自己得不偿失。
值得一提的一点是,宫女并不能
一辈子待在皇宫,她们通常
14岁入宫,
24岁离宫,最多也不能超过25岁,而嬷嬷是从
孀妇之中重新选拔出来的。
太监宫女更没有
“对食”一说,在宫中,宫女的地位是大于太监的,太监见到宫女必须“礼让三分”,并且宫女是不允许和太监走得近的,如果敢这样做,被赶出宫事小,可怕的是会连累家人
流放,因此不会有宫女那么傻到
知法犯法。
其次是皇子公主们的
生活也并没有多好,他们从出生起就必须交给嬷嬷们照顾,
亲生母亲想见一面是很难的,并且清朝的皇子大多
早夭,可笑的是他们夭折的原因不是疾病而是
饥饿。
在清朝末年时期,满清朝廷
摇摇欲坠,平民百姓穷得吃不上饭,皇宫中虽有御厨,后宫妃嫔也有小厨房,但是皇宫贵族们必须遵守
规定,一是不能多吃,而是不能说自己喜欢哪道菜,这样做的
目的是为了防止有人下毒,有身份的
成年人都尚且如此,更不用提那些不被
重视的皇子们了。
据说
光绪十岁的时候,因为饥饿,时常跑去
太监房间翻找吃食,被太监发现之后更是一边跑一边吃,等到被追上时已经基本上吃完了,可见当时的
境遇是多么
凄惨。
最后就是满清皇宫中孩子容易
夭折的原因,孩子出生时体质比较弱,没有大人细心照看很容易生病,但是根据清朝的规矩,亲生母亲
不能近身,太监宫女没有资格触碰
凤子龙孙,所以孩子只能包起来放在一旁让他独自休息。
当小皇子真的
生病时,太医也总是十分
谨慎,严格按照药方治病,深怕言多必失招来
祸患,殊不知不对症下药反而害苦了孩子。一些有经验的嬷嬷虽然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也
不敢多嘴。
因为害怕皇子真出了什么事连累自己,连累家人,因此小皇子哪怕撑过了最脆弱的
婴孩时期长至七八岁仍然有
夭折的风险,因为小孩子需要营养,一直在饥饿中长大体质十分不健康故而很难活到
成年。
所以说清朝的
落败与它封建腐朽的
规矩制度有着莫大的关系,妃嫔们不得
干政,导致她们的
聪明全部用在不该用的地方,皇子因为规矩等约束很难活着长大。都说大清是马背上打下的
江山,女人被束缚,男人没有
坚强的体质又怎么能让清朝繁荣昌盛呢?
结语: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清朝末期被西方国家
欺压是当权者的问题,但是
深层次的角度看却是延续了几千年的
封建思想问题,其实,正是因为当时人们顺从腐朽
不合理死规矩而不能想着打破枷锁才会导致最终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