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柳州晚报消息:清明期间,有网友按照要求在当地民政系统上预约祭扫,但系统却提示“因先人名字包含敏感字”,祭扫预约直接被当地民政系统拒绝了。
于是,有人评论说:难不成还要更改先人的名字?——但改名是不是还得本人到场啊?
如果这位先人地下有知,其或会言:就算阴阳两界不相隔,我能到现场去改名,但我也不知道网络是啥玩意儿啊,本“鬼”操作不好咋办呢?
当然,网友这般所言,显然只是一个笑话而已——可这样的段子里,却充满了嘲讽与苦涩的味道。
“敏感字”,确实已如影随形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特别是上网的人,大都有会这样的体会和经历:“你输入的内容包含敏感词,系统无法通过”云云。
当然,“敏感字”的存在,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毕竟,自由也是有边界的,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历史传统与文化特点的社会环境中,以及我们的国家大、人口多整等复杂的现实下,强调一种“大一统”的自上而下的治理体系,这就要求树立社会与国家治理的权威性,而无法像美国、欧洲等西方社会、文化环境和体制下,可以随意喷口水,拿非常严肃的人或事开玩笑,比如,国外可以拿总统开涮,创作夸张的政治嘲讽漫画,显然在我们的文化与社会环境下,就很难得到认同与允许,这也是可以理解之处。
不过,“敏感字”的出现,特别是当其脱离语言环境的限制,也会给人们的表达与生活带来一些不便,比如这次的预约祭扫,就因先人的名字中有敏感字而被系统拒绝,显然是“敏感字”设置范围太过强大的原因,这就有点“宁愿错限一万,不可放过一个”的感觉了。
虽然人们会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我们的社会中有“敏感字”的存在与限制,但是,也不应让其过于扩大化,不受限制地设置过多的“敏感字”,其实不仅令人们的生活多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还有一个更为深远的问题与影响!——那就是文字作为表达的方式、工具和艺术,如果受到“敏感字”的人为限制过多与过度之下,其实人们就会自然而然、下意识地在内心中,产生了一种“自我语言审查的心理机制”。
这样的话,文字的表达明显会受限,特别是与文字相关创造性表达,比如艺术创造等内容,就有可能失去很多精彩与深刻的语汇与表现力,中文的语言创造性发展,因此受到限制与发展,会让我们失去很多开创性的表达艺术。
“敏感字”或许可以有一些,但要严格限定在极小的范围内,不能因此令一些人在推责意识下变成了“懒政行为”,从而推动敏感字范围的扩大化。
同时,到底哪些才是网络等系统中的“敏感字”?对于公众而言,这并没有公开和具体指定的范围,有时会让公众把握不透、拿捏不准,因此浪费了公众的时间与精力,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公开一份“敏感字表”呢?
否则,对于公众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是不是也适用于“敏感字”领域呢?毕竟,法治文明社会中,“有法可依”是基础和前提,这样才不会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当有了一一对照的“敏感字表”,人们才能从此脱敏感,不再为之过敏了。【原创评论:瑜说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