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储蓄”或“过度负债”你是哪一种?

2019-07-16   亮叔聊卡

在看下面的文字之前,你先打开自己的钱包,看看自己的银行卡、信用卡,好好研究一下自己的财政状况,然后想想你是在储蓄还是在负债。

“过度储蓄”与“过度消费”的两个朋友

我有一个朋友,每次发工资从工资卡中取钱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好好地犒劳自己,而是跑到另一家银行把工资的大部分存进去,然后守着工资卡剩下的钱精打细算地过着一个月的生活。用她的话来说:“最为讨厌需要钱而没钱的那种抓心挠肺的感觉。储蓄吧,储蓄让生活更美好!”整个为银行打广告的语调。

而我的另一个朋友同她相反。虽然每次发工资之前,他都要郑重其事地宣布存钱的计划。可是,工资一到手,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还一部分债,就是吆五喝六、推杯换盏地过半个月“富翁”的生活,剩下的日子只能节衣缩食地清贫熬过。计划是豪言壮语,还债和花钱也是豪言壮语,新的银行账户也开了,愣是没有存进去一毛钱。

对于他们俩截然相反的状况你觉得哪个好?或者换句话说储蓄“负债”你觉得哪个好?

很多人的答案或许都是“储蓄”。

谁都希望自己口袋里的钱塞得满满的,银行卡里也存放着好几位数的钱。谁都不希望自己背负一身债务,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还是继续说说我那两个朋友的故事吧。

我那个关注于“储蓄”的朋友各种理财,各种精打细算,很少参加聚餐、出去旅游。一个女孩子每天像拼命三郎似的,在感叹挣钱不容易的时候,还要感叹苍白的人生。你若劝她不要那么累,学会享受生活,她头像要摇下来一样,然后眼你叨以后的各种开销,笔笔都不小,让你恨不得对天起警再也不潇洒度日了。

而我那第二个朋友,每个月生活循环来过,上半场各种舒坦的“富章”生活,下半场各种愁苦的“负豪”生活。每个月底除了刷爆的信用卡,身边的人也几乎被他借了一遍。可是,虽然一半潇洒一半潦倒,人家觉得自己的生活掌控有度,还是挺好的。

他们两个的状态哪个好?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种?这似乎有些不好回答。

2013年,我国人均居民储蓄率超过3万元,成为世界上人均储蓄最多的国家;居民的储蓄率超过50%,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13亿人,平均到每个人的身上,储蓄率还过万。这样的数目实在不小。

储蓄真就那么好?

英伯纳德·曼迪维尔在名为《蜜蜂的寓言)一书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在一个繁荣的国家,人们崇尚节俭,摒弃奢华的生活,大量的奢侈品卖不出去。最后奢侈品行业凋敝,导致很多人失业。一个本来安稳富裕的国家变得动荡而贫穷。

节俭还会不好?这是为什么?

因为“过度储蓄”。

未雨绸缪没有什么不好。尤其是在金钱方面,积攒存款为以后做打算,相信这是任何成熟的成年人都会做的事情。可是,“过度储蓄”可就不那么美好了。

你一味地把每一笔钱都细细计算,恨不得把所有的钱都存进银行,进行着各种理财,认为这样自此就可以过上美好的生活了,那你就错了。人的一生有很多开销都是不可避免的,除去其他享乐活动,光是买房、买车、结婚、养儿、养老、疾病等,这些开支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想买房,钱不够,攒钱去买!想买车,钱不够,攒钱去买!想结婚,钱不够,攒够了钱再说!

可是,对于非富非贵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这钱要攒到什么时候?

想出去逛街旅游,怕把小钱给花了;想买车买房,怕把以后养儿养老的大钱给花了。中国人就是如此,总在为以后做着打算。可是,以后会怎样谁也说不清楚。

储蓄过度的结果是什么?就是钱攒好了,失去了青春,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停下来享受生活的脚步。这些可是储蓄来的钱都买不来的!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人走了,钱没花完”;也有人说,最失败的理财是“人走了,钱没跟上”。在合眼的那一刻,多少人看着银行里自己积少成多、积土成山的存款心疼。都带不走啊!

“储蓄”并不那么人见人爱,那“负债”如何呢?

现在来说一下负债的情况。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莫泊桑的《项链》,漂亮的马蒂尔德为了偿还无意弄丢的10万法郎的“钻石”项链,花了十年的时间去拼搏。负债之下的她再也没有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在巨款之下失去了姣好的容颜、本该美好的青春。我们不管故事本该有的情节,就单纯可怜的马蒂尔德的负债来说,所有人都为她十年的艰辛感到心痛不值。就是这样,“过度负债”之下,失去的不仅是轻松的生活,还有轻松的精神状态。

生活中,我们总会因为一些突发状况出现负债的情况。在我们偿还范围之内的轻度负债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可是,过度的负债就不同了。有时候,“过度负债”偿还的不仅仅是资金,还可能是你的生。崇尚超前消费的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喜欢用信用卡。提前花自己的钱,这也是一种时尚。可是,也有很多人因为要偿还过多的信用卡债务而陷入痛苦的旋涡。很多人因为无力偿还“过度负债”而身陷囹圈。

对于一个人和一个国家来说,无论是“过度储蓄”还是“过度负债”都不好。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