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一家所谓“共享厨房”的慈善公益事业,遭到了公众的广泛质疑——比如所谓“共享厨房”接受了数十万的捐赠,但其并非免费的公益活动,且共享厨房的使用费用,竟比市场化经营的商家还贵;以及对其住房、用车及捐赠财物去向的质疑等。
对此,郑州官方发布了关于“共享厨房”相关情况的调查通报,在这份通报中称:
经查,“共享厨房”合伙人张某某家庭名下有90.2平方米小产权房一套、40.52平方米小公寓一套,分期付款购买白色马自达3轿车一辆。社会爱心人士赠予款额579888.25元,款项保存在银行卡、微信及支付宝中,均未支出。赠予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资正在清点中,当事人已停止接受各类社会赠予。对社会爱心人士赠予的款物使用情况,将依法依规进行监督监管”。
……
不过,当这个美好的慈善故事,最终却塌房变成了一场事故时,即使有了这一官方的调查情况发布,但显然仍未能完全解开公众的质疑:
其一,在官方的调查中,并未回应张某某的“共享厨房”是免费使用还是有偿使用——如果像传言的那样是收费使用,则是否真的存在高于其他商业厨房的使用费呢?
不回答或澄清这一问题,就无法回答所谓的“共享厨房”之性质——是免费或低费用的慈善性质?还是收费、甚至是高于同类型商家的高收费谋利项目?
如果像传言的那样,其不仅是收费,且还高于市场化商家的费用,则这显然就是一种“伪慈善”了!——因为,张某某一方面手握慈善捐款数十万,还有很多慈善物资,但另一方面,却赚着比市场化经营还高的使用费,这就显然违背了相关慈善法规,是一种亵渎慈善精神与法律精神的恶劣行为了!
其二,官方调查通报中称:张某某的“共享厨房”接受的57万多元捐款“均未支出”,但这一点上,也极为令人质疑!
一是你既然接受了爱心人士的捐款,为何一直未予以使用?这岂不是一种违规做法,且违背了捐资者的本意和本心——相反,张某某如果一方面接受捐款不用,另一方面却借慈善之名收取高于市场化经营的使用费,这不明显是在欺骗捐资者和公众吗?
二是捐款“均未支出”的说法,又如何能让公众相信呢?——比如,其或许已经支出了,但当事件爆发后,再拿别的钱垫上,这是不是也可以制造出“均未支出”的假象?况且,账上有钱,就代表没有支出过吗?显然,这方面的通报说明,也很难令人心服口服了。
三是张某某几乎每年都要宣传一次经营困难——此后获得捐助后继续经营,这次又是贴出关门告示称经营9年无以为继——但最终查出竟然有57万多善款未使用?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慈善,当然是好一大事;其中个人化的慈善项目运作,虽然也极为重要,但仍要严格管理与监管,否则的话,当慈善中出了差错与问题后,反而给慈善事业带来的打击更大,如果因此凉了慈善人士及公众的心,就会对慈善本身伤害极大。
所以,对于慈善事项,还要是按照相关慈善法规行事,像这家“共享厨房”出了事后,才去公布相关详情和数据,显然是大大地被动了一步。
比如,4月14日,张某某回应质疑称,“爱心物资和款项已经清点出来,正在向河南省慈善总会申请公益慈善账户,将专款专用”——那公众不免质疑,数十万的捐款,此前为何没有申请慈善专用账户呢?这显然说明,慈善款物,一定要依法专款专用的方式管理与监管,而不能像现在这样,让本有着慈善美名的“共享厨房”的吃相,变得不仅不香,且还有点吃相难看了吧?
如果像韩红慈善基金会那样,哪怕是一包方便面都要及时公布收支情况,同时还能接受公众、专业机构及监管部门的审计、审查,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公众的信任,引导和促进慈善事业的向好、向上发展!【原创评论:瑜说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