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名气,在信阳,没有哪条鱼能盖得过南湾鱼。可论美味,就难说了。
就我而言,从小到大,吃鱼无数,最爱的还是鲫鱼,这大概是南湾水库里最多最常见的鱼类,但也只有爱吃鱼会吃鱼的人才能明白鲫鱼的好。
文 | 言苏伦
定居郑州之后,在外面是难见到鲫鱼的影子,可能在某些大点儿的酒店能在菜谱上见到鲫鱼之类,这个家伙似乎更喜欢家里的餐桌。
最好吃的菜都藏在信阳人家里,这话是真的。
我不记得我是哪年哪月对鲫鱼一见钟情,只记得不论去姥爷家还是自己家,餐桌上总少不了一道美味的鲫鱼,有红烧的,有带汤的,那味道独一无二,任凭哪里都吃不到。
那时候我还只知道吃鱼肚子,大概是因为年纪太小,长辈们怕我被鱼刺卡住。可即使只吃鱼肚子,我也是欢喜的,虽然我挑食挑得令人发指,却独独钟爱这尾鱼。
爸妈也爱吃,舅舅们也爱吃,大舅每次都会先把鱼头干掉,所以家宴的时候,鱼头是大舅的。
突然有一天,小舅告诉我,鱼肚子不是最好吃的,最好吃的是鱼背还有鱼脸。
从那以后,我学会了新技能,沿着鱼肚和鱼背之间的线,用筷子轻轻戳下一整条鱼背来,厚实白嫩的肉肉像百合瓣一片片紧紧攒在一起,炕得焦黄滋香的鱼皮让这条鱼背更加性感了。是的,我对鱼背的感觉,就是性感,性感到我不住地吞口水。
也还是从那以后,鱼背成了我的专利,而且在家里,鱼头也是我的专利,妈妈说,吃鱼头可以更加聪明。
所以,他们的筷子也轻轻戳下一条条的鱼背,夹起一个个鱼头放到我碗里,就这样,很多年过去了,我不记得我吃了多少鱼背鱼头,而爸妈总是在吃剩下的那部分。
现在,我和爸妈一样,都得到了姥爷做鲫鱼的真传,任何时候想吃就做。这真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我的小伙伴们每次来家里吃饭,对着我做的鲫鱼大快朵颐,有时候我很讶异,不是说不爱吃鱼么,看来是太好吃了。
我们总是会评判,谁做的鲫鱼最好吃,爸妈往往各执一词,谁也不肯认输,但世界上哪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呢?
师父是一样教,但做出来的鲫鱼不会是一个味道,我们都在追求姥爷那种味道,因为实在完美,我曾经一个人吃掉了一大盘,大概有5条,也不觉得撑。
我虽自诩鲫鱼做得好,可依然没有达到姥爷的水准。
定居郑州之后,回信阳老家就少了,但凡回去,首先就去看姥姥姥爷,每次见他们年老颤巍巍的样子,心里就酸成一条醋河,再好吃的鲫鱼也于心不忍,我觉得,应该让他们尝尝我做的鲫鱼。
虽然在郑州,可我们吃的却是信阳的鲫鱼,爸妈隔三差五回趟信阳,必定要带几十条鲫鱼回来,不辞辛苦。
一开始,我还说,郑州难道还没有鲫鱼卖,哪个超市没有,菜市场也有啊。
妈妈说,鲫鱼跟鲫鱼也是有区别的,野生的和饲养的,外形和口感都有差别。郑州很难见到信阳水库里散养的野生小鲫鱼。
我本来是想着他们太劳累,只要是鲫鱼,凑合能吃即可,但信阳人对吃的执着实在令人敬佩,劝不住。
不过,我承认,老家带回来的野生小鲫鱼确实比郑州随便买来的好吃多了,肉质格外鲜美清甜,吃得满嘴都是灵动之气。
我又忘了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把鱼背鱼头作为自己的专利,爸妈老公,人人有份。
小小的一尾鲫鱼,点亮了几代人的生活,是家中餐桌上最美的一道风景线,那里面有不可复制的味道,有无法言表的关爱,有不忍直视的乡愁,还有生生不息的传承。
作者简介:
言苏伦,又名凤九,信阳人,祖籍洛阳,定居郑州。混迹于媒体写作行业,撰稿、文案策划。
原创作品,请勿随意转载,转载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是鱼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