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奥匈帝国尤诺维奇装甲车,卡车加钢板等于装甲车

2022-07-07     樱桃谈娱乐

原标题:一战奥匈帝国尤诺维奇装甲车,卡车加钢板等于装甲车

一战爆发时奥匈帝国军队绝对是欧洲大陆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借助于国内强大的军工产业,在武器装备方面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不过奥匈帝国在对待新事物时明显慢了半拍,不仅对坦克这种装备不看好,甚至对技术水平更低的装甲车也没兴趣,因为高层觉得这些装备不符合当时任何军事学说。

高层不重视不代表基层官兵也同样轻视,毕竟是士兵们与敌人面对面搏斗,他们很清楚装甲车这类装备在战斗中发挥的作用,1915年,一名叫尤诺维奇(Junovicz)的军官尝试设计装甲车,后来这款装甲车以该军官的名字命名。

尤诺维奇当时面临着从零开始的窘境,没有过往经验可循,他决定在手头现有车辆底盘的基础上尝试打造临时装甲车,最后选择了意大利菲亚特40卡车。

这款卡车结构坚固,适合安装防护装甲,它由一台40马力的菲亚特4缸发动机提供动力,发动机舱位于车体前部,其后是驾驶室,后部是货箱。

尤诺维奇改装装甲车其实很简单,简单地拆除了卡车的车壳等结构,然后切割合适的钢板,再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这就是车辆的防护装甲了。装甲部分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发动机舱保护装甲,正面装甲倾斜,下部留出通风口,上方安装一只车灯;另一部分是驾驶室和战斗室的保护装甲,四面装甲均有倾斜,正面除了开有驾驶员观察窗口,还有一个机枪射击孔,车体两侧也各有2个射击孔。

这些装甲正面厚7毫米,侧面厚5毫米,整体造型显得高大,尽管如此它的防护能力在当时也算不错,足以抵挡步枪和机枪弹药。

尤诺维奇装甲车的武器装备为2~3挺水冷机枪,正面射击窗口分配一挺,剩下的机枪在车身两侧按作战需要切换射击位置。

这款装甲车实验意味很浓,结构也显得粗犷,产量更是只有5辆,前三辆采用菲亚特40卡车底盘改装,第四辆出现在1917年,使用Bussing 36卡车底盘,第5辆则采用Saurer 34卡车底盘。

这几辆装甲车的战斗记录非常少,也没多少照片流传下来,估计它们主要在巴尔干半岛地区作战,后来还与意大利军队交手,车体表面喷涂浅橄榄色。

尤诺维奇装甲车战斗重量约4吨(菲亚特底盘型号),车长5.7米,宽1.9米,高3.米,最大行驶速度35千米每小时,最大行程350千米,车组5人:车长、驾驶员、2名机枪手和1名装填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d7dfa9681678a7078653209dc4c64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