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少地多,为何农民宁可忍受地主的剥削,也不自己开荒种田?

2022-03-17     正卫说生活

原标题:古代人少地多,为何农民宁可忍受地主的剥削,也不自己开荒种田?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才是人上人,开荒无异于创业,说起来,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封建王朝几千年发展下来,土地的所有制也大致包括三种形态。第一个种是土地国有制;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隋唐时期,国家基本上都掌握可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的形式多种多样。

以军屯民屯亦或者皇庄王田为主要的形式,在古代,军队上的士兵在和平时期,也要通过军田来解决粮食的问题。不然,仅仅依靠农民来支持数量庞大的军队,农民的负担实在是太重了。

另外两种分别为地主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两种形态的土地制度,也一直持续了上千年之久。

那农民手里的土地是怎么被搞丢的?

话其实也不能那么说,因为农民手里的土地,本来就很少。举个例子,或许在某个朝代,这户人家是被分了几亩地,但随着他家的子孙越来越多,这几亩地就不够了。

而在古代,由于受限于工具,良田还真就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这家人后代的不少子孙,便从出生开始,注定没有土地耕种。

他们怎么活呢?就只能靠着去地主家里打工种地交租金过活。

回过头来,在说说他们家祖传的这几亩地。

在古代,基本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但是,谁又能保证,嫡长子不是个败家子呢?于是,这点土地传到了某一代之后,这人是个败家子,败光了家里的一切,转手也将这仅有的土地,卖给了地主,换取钱财。

钱财被挥霍一空之后,他们家这几亩土地,也就彻底没了。

农民手里的土地,经过交易,被地主兼并收纳。这个例子并不代表的个例,而是代表了一类因此丢掉土地的农民。

土地既然丢都丢了,那既然要活下去,总要想想办法。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民,在无奈之下,只能继续去给地主打工,而地主呢,则通过剥削这些农民,达到资产的积累与膨胀。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农民非要去给地主打工呢?他们咋就不选择一块荒地,自己开垦种田,避免被地主剥削不好吗?

如果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搞明白,他们要开垦土地,需要面临哪些问题。

在农耕社会,良田基本早就被瓜分得差不多了,其他的土地,要么就贫瘠,要么就长满了荒草,要么地处偏远。

他们如果想要开垦土地,除了以上问题之外,他们还需要有耕牛,有农具,有种子。

一个常年给地主打工,还经常吃不饱饭的人,他们得攒上半辈子,或许都攒够钱来买牛和农具。

攒够了这些东西之后,他们需要找一块无主的荒地,然后开始开垦。那块地上常年都长满了荒草,他们或许得除草数次,才能够抑制荒草的生长。

假设,他们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将这片荒地的草清理完毕,满足了种植的需求,接下来他们还会面临灌溉难的问题。

在古代,但凡是靠近水的田地,早就已经被开发为良田了,只有那些偏远地区,不利于灌溉的地方,才会闲置。

如果一块土地,解决不了灌溉的问题,那收成基本上约等于零。再假设,灌溉问题也被他们解决了,这块土地在他们一家人的耕种下,成为了一片良田。

你以为这就是成功了?

这才到了最难的时候,这时候,会有某个地主,拿着地契来,然后告诉你,这块地是属于他们的。

即便是农民将荒地耕种为良田,在名义上,这片土地也不属于他们。他们要想拥有这块地,从决定开垦这块地开始,就要先将地买下。

那买块地花的钱,可要比买头牛花的多多了。

综上所述

从以上叙述可以知道,农民自己开垦土地,花费的成本,承担的风险,都不是他们所能够承担的。与其承受那些,还不如去出卖下劳动力,用现成的种子、农具、耕牛来换取粮食,虽然不能富贵,但能填饱肚子。

自己去开垦荒地,就和去创业一样,充满了未知与风险,这些风险是一些农民所不能承受得,因此,绝大多数的农民,还是选择了乖乖给地主打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cc72ef4e80564b8566aab0ed2ac6a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