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其于2023年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指出:2011-2020年间全球温度相较1850-1900年间升高了约1.1℃,加剧了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积极推动绿色发展,逐步建立了绿证、绿电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然而,这三大市场的独立运作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例如绿证市场缺乏统一标准和监管,绿电市场电价机制不健全,新能源利用率低,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波动大,透明度不足。
什么是绿电?什么是绿证?什么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的挑战?有没有方法解决这些挑战?
这些问题都可以从《论绿证、绿电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融合发展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找到答案。《论绿证、绿电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融合发展的可行性研究》由邵剑波撰写,发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简称《生绿》)期刊,旨在深入分析绿证、绿电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区别与联系,并探讨它们各自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种证—电—碳市场衔接机制,旨在通过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实现绿证、绿电和碳排放权交易的有机结合。通过这样的融合发展,可以解决当前各自市场存在的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可以实现市场的透明化和标准化,减少市场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其次,通过融合发展,可以提高新能源利用率,促进新能源发电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再次,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的话语权,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不仅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通过加强监管,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完善电价机制,提高新能源利用率,以及加强市场宣传和推广等措施,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碳达峰碳中和的挑战。这些建议不仅对于政策制定者具有参考价值,对于市场参与者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全文,请参见:
http://z.cbcgdf.org/nd.jsp?id=1349
更多好文,请前往《生绿》期刊官网http://z.cbcgdf.org/或关注BioGreen公众号。
本刊长期关注/欢迎以下主题的投稿与研究:野生动植物保护、入侵物种管理、迁徙物种保护、气候变化影响与对策、“双碳”目标与实践、环境、社会与治理(ESG)、塑料污染防治、可持续发展策略、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发展、土壤健康、生态系统恢复与管理、森林保护与管理、湿地保护、海洋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教育与宣传、生态旅游、绿色金融、环境政策与法律、城市生态建设、环保技术创新、能源节约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农业生态工程、绿色建筑与基础设施、循环经济、环保产业发展。我们期待您的投稿,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事业。
摄影:Yanjun
文 | Syu
审|水云间 & Sherry
排版| angel
长按识别,支持募捐
【重建人与自然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