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句话是清朝电视剧中最为常见的一句话,官员们听到这句话往往都会脸色大变,惊慌失措。令人不禁好奇,宁古塔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宁古塔一词最早出现在《清太祖实录》中:“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它的地理位置,处于我国今天的牡丹江古城村。黑龙江的自然环境,很多人虽不曾亲身感受过,但从地理课上也应该略知一二。而今天大家眼中美丽富饶的黑龙江,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步步开发建设出来的。至于清朝的黑龙江省,气候严寒,一年之中一大半的时间都处于冰雪覆盖之中,生活在当地的人民苦不堪言。
01
在很多电视剧中都会提及到“满清十大酷刑”,而“流刑”就属于十大酷刑之一。这种刑罚虽然听起来比死罪好很多,但事实却是真正的生不如死。被判做“流刑”的人不管判刑之前的身份有多么高贵,一旦被判刑就只有一个身份——“流人”,而在清朝的时候流人的归属地大多都是宁古塔。
宁古塔,虽然带有塔字,但其实是一个古地名。宁古塔在清朝的时候还有一种特殊的含义。满语中,宁古塔的意思就是6个。而努尔哈赤的曾祖父曾经有6个孩子,并且他们都生活在宁古塔地域,所以宁古塔的全称叫做宁古塔贝勒,被视为发源之地。
按理来说,宁古塔拥有这样的寓意和地位。这里应该常年驻有大量军队,并且是东北地区经济军事和政治中心。那么为什么满清的官员对于宁古塔如此的惧怕呢?宁古塔又为何成为了流放流人的地方呢?
02
满清官员之所以害怕宁古塔,主要还是因为宁古塔所在地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以前即使天气再寒冷,屋子里面也没有暖气,所以常年处于冰封之地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宁古塔所在的地区,由于常年处于冰封状态,农作物生长困难,粮食供应紧张,导致宁古塔所在地区人烟稀少。与之相对应的是,这里的环境很适合毒虫猛兽生存,自然环境危险重重。所以流放到这里的犯人不仅惧怕恶劣的环境,更担心这里的野兽让自己死于非命。
当然,满清统治者将大量的官员流放至宁古塔,肯定不仅仅是为了惩罚犯人。宁古塔是满清的发源地,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宁古塔地区越发荒凉,这是每一代满清统治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一个现象。所以他们在惩治犯人的时候,也希望通过流人的努力让宁古塔重现太祖当年的辉煌。
那么,前文和宁古塔联系在一起的“披甲人”又是什么呢?甲就是铠甲,所以披甲人就是军人。而根据满清的的制度,披甲人属于中等人。他们和真正的军人有一定的差别,他们的身份可以按照社会局势随意切换,即时战时民。偶尔还会兼职猎人。
03
所以,给披甲人为奴,就是给宁古塔地区的军人为奴。披甲人的任务就是带着这些流人去改造宁古塔当地的环境。人们常说:“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所以很多犯人到了宁古塔之后都受不了这里的生存环境,选择了逃跑,而披甲人大都是睁一只眼闭只眼,不上报官府,任其逃跑。逃跑之后被抓回来,披甲人一般也会为其求情,从而减轻其刑法。
虽然披甲人是为了解决自身温饱,流人是为了劳动改造。但他们对宁古塔作出的贡献却不少。流放者中不乏身份高贵之人,这种人一般都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们的到来也给宁古塔创造了很多福利,让这个地处偏僻的宁古塔有机会接触到中原大地先进的耕种、经商、教育等知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这些流人和披甲人让宁古塔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复苏。
常言道:去了宁古塔,10个黄泉也不怕!可见宁古塔之“威力”何等惊人,所以相对于京城优渥的生活,宁古塔那艰苦的环境,才会令那些满清官员如此惧怕。
结语
清朝的时候交通不发达,所以流放宁古塔之人一般都是步行前往。步行不仅时间久远,而且环境恶劣,信息闭塞,很多人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所以久而久之的大家谈起宁古塔就会为之色变。
参考资料:
《宁古塔纪略》
《蜀相》
《清太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