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知张良也失败过?他是如何做的

2023-11-17   郭哥文化

原标题:世人皆知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知张良也失败过?他是如何做的

都说汉初三杰各个英雄了得,是刘邦建立天下的左膀右臂,缺了谁刘邦都无法建立汉朝,这不是把这三人看得太重要了吗?

这三人中,张良是一个和萧何、韩信都不同的存在,一个可以预知自己未来的人,自然可以全身而退,而不让刘邦对自己有什么偏见。

当然张良也是人,并不是说张良面对这样的或者是那样的事情都会去算一下,不然怎么可能知道刘邦会在晚年大杀功臣,而自己算出来了,然后就逃过一劫,这其实都是无稽之谈,要知道张良也是人,只是他和其他两人不同而已。

你要说张良不同在什么地方?那还真有一个。

01张良是刺杀秦始皇的刺客中,唯一一个逃之夭夭的人。

张良作为韩国五世相韩的后人,内心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他一生奋斗的目的就是为了给韩国报仇,这可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要知道在秦朝统治时期,有这个想法的人是不少,但是真要付诸行动的还真不多,而张良正是那为数不多的其中一个。

这人为了刺杀秦始皇,竟然在弟弟去世的时候,连一块棺材板都不给他买,用他的话就是说,我要用这钱去筹谋如何刺杀秦始皇。或许上天看见了他的信心,算了,就帮你一把,把一个力大无穷的大力士拍给了张良。

有了此人之后,张良二话没说,把身边的人召集起来,准备伏击秦始皇。要知道在此之前已经有人刺杀过秦始皇了,像荆轲和高渐离下场都不是很好。

张良自然也知道,因此在筹谋方面,他下足了功夫,生怕出了纰漏。在计划始皇帝出行的地点反复琢磨,如何进攻,如何撤退等等。终于在公元前218年的时候,秦始皇东巡,正好和张良的策划相同。张良还以为这是上天给自己的机会,信心十足。

因为秦始皇多次遇刺,也学聪明了,就造了四台一模一样的车,出行时不停的更换马车。张良面对这样的局面,也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能硬着头皮,选中其中一辆强行攻击,只可惜,张良选择错了,让秦始皇躲过一劫。

恼怒的秦始皇让人全国缉拿凶手,但是张良似乎有神灵相助一样,凭空消失了,这或许就是上天给张良的机会,让他能够施展偷袭的本领,却也不让他成功,也不让他被捉住。

02能干大事的人必定要吃点苦,学点本领。

逃之夭夭的张良,也知道一击不中,想要再次刺杀已经是不可能了,唯有另图他法。

逃亡途中张良遇见了一生中帮助自己最大的人黄石公。看着眼前的小子,黄石公什么也不说,直接当着张良的面把自己的鞋子扔到了桥下,面对着这么个老头,张良心里也不好说什么,只能下桥给他捡回来,如此反复三次,张良心里肯定是不满意的,但是表面上还是要做出一种敬重的态度。

看到了张良如此诚心,黄石公也不卖关子了,就把《太公兵法》给了他,告诉他:“认真细读,之后必有大用”。就消失不见了。看着有点玄幻,其实也是在告诉张良,你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充实起来。

03张良遇明主

在秦末各地反抗暴秦的抵抗此起彼伏,张良顺势也拉起来一些人,只是力量太过于薄弱,自治无法对抗暴秦。心里想着找个靠山,说不定还能有所作为,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谁又是明主呢?

在漫无目的的情况下,张良遇到了刘邦,两个人可是相见恨晚啊。正好一个有劲无处使,一个是无人能指挥,两人一拍即合。面对着这样的乱世,刘邦很清楚,一定要有能人帮助,自己才能成事,于是就和张良商议,不成想张良拿出来《太公兵法》中的内容告诉刘邦,一下子就把刘邦给点醒了。

事情就是那么巧,或许上天就是这样故意安排的,在你不成功的时候打击你,在你快要放弃的时候激励你,总之就是不让你放弃自己。

张良的前半生,实实在在的是有劲无处使,想要建功立业自己又不是那块料,只能靠着辅佐别人来成就自己,难道说这是张良家族的遗传吗?

总结:一个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应该放弃自己,面对再不堪的境况,只要你放平心态,砥砺前行,迎面而来的说不定就是自己想要的,只是要付出一些时间和经历才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