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的妈妈们一定知道东方幼儿园。这所政府公办幼儿园在浦东新区有一个示范园,被联洋高档社区环抱,里面又是游泳池又是溜冰场,关键一个月还只要700块!虽然拉面妈妈来自大美杭州,但心里还是相当羡慕魔都妈妈有那么多好的选择。然后呢,园长毛大大告诉拉面妈妈说,有的家长觉得700块的学费对不起小孩!拉面妈妈的心瞬间崩坏。事情是这样的,那个家长有两个娃,老大送去一家私立幼儿园,每个月学费一万多,老二在东方,家长觉得只掏700块太愧对老二。也许家长只是开个玩笑啦,但也引出拉面妈妈对此事的思考(爱思考的妈妈老的快),在给孩子选择幼儿园时,我们到底应该关注什么?
对于要不要选择幼儿园,大体分为三派:
第一派认为,劳资基因好,孩子读什么幼儿园不重要,离家近就OK;
第二派认为,一定要给孩子选择一所“靠谱”的幼儿园,因此或散尽家产买房子,或托关系走后门,或花银子读私立;
第三派认为,劳资谁都不信,我的娃娃我做主,直接homeschool,比如童话大王郑渊洁。根据一份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研究报告表明,读幼儿园对那些贫困线以下家庭的孩子所产生的作用最大。因为这类家庭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较少,且多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但中国家长还是普遍属于前两个派别。拉面妈妈属于劳碌命的第二派,理由有三:希望双语教育(公办幼儿园不能双语,意识形态控制从娃娃抓起);作为职场妈妈狗的孩子,大部分时间要在幼儿园度过;不相信基因可以决定everything。所以,就面临着如何选择的问题。
考察一所幼儿园时,从大方向上看硬件和软件两块。硬件就包括场地大小、室内装修与布置、户外设施、玩具教具等,软件包括教育理念、学费、师资力量、交通、餐饮、课程安排等。可是怎么样的硬件是好,教育理念是否又有优劣呢?
一份权威机构网络调查显示,中国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最看重的因素就是安全。拉面妈妈认为,在参观一所幼儿园时也可以用中医“望闻问切”法,360°考察其安全性。
拉面妈妈考察过一家私立幼儿园,大厅甚是豪华,一进门让人顿时觉得哎呀,我是壕了呢,我娃富二代了呢。但是仔细看教室及户外的布置,问题多多。后来一打听,原来这家幼儿园所在的建筑原本是个售楼中心,也没有花太大的力气改造,保留了售楼处该有的豪华气派。
我们来看看瑞吉欧的校园布置(据1991年的美国《新闻周刊》报道,世界十大最佳学校中,学龄前学校首推瑞吉欧·艾米里亚的学前教育机构,并称其为“全世界最好的学前班”。)
幼儿园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线,为孩子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他们认为“环境是产生互动的容器”,在空间的设置中,也关注给孩子自由活动、小组活动及团体活动的空间,作为展示的空间乃至个人秘密的空间。
教室里挂满孩子们的作品,包括绘画、手工作品、录像记录等,因为“孩子有一百种方式来表达自己”
校园里镜子随处可见,这些镜子是为了孩子能更好的观察自己和同伴,并且在观察别的小朋友时不会被别他人察觉。
环境布置是教育理念的外在展示,一块自留地是为了让孩子接近大自然,一面镜子都暗藏玄机。思考这些布置背后的理由,我们就不会发出“哇靠这幼儿园真豪华”的感叹了。
教育理念可以是很简单的一句话,比如“先拥抱孩子,再教育”,但其实内在是有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作为教育理念的根基的。拉面妈妈和大多数妈妈一样,不是学前教育科班出身,也许听到“蒙台梭利”就“蒙头转向”觉得好(其实蒙氏教育已经是上世纪初的老古董了)。但是我们知道自己想要给孩子什么,知道哪些理念是和自己的三观相符合的。比如拉面妈妈想要小remy快乐成长,同时能拥有爱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创造力,情商及社交能力,以及阅读习惯(好贪心啊),那在选择幼儿园时,那些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给他们充分空间的,为孩子创造社交环境的,拥有好多好多绘本和阅读时间的幼儿园,就会深得我心。而那些动辄就说“我们园的孩子都是来自富裕家庭”,“我们的老师都是本地人”的幼儿园,和我的三观不匹配啊。孩子就是孩子,每一个都有平等的权利不是吗?
插曲——拉面妈妈想起在美国租房子时遇到的事。我们希望了解一个社区是否安全,问一个房屋中介,说你们都会让哪些人来租这里的房子。那个中介很坚定的说,任何人只要是合法租住,我们都没有权利阻止他们租在这里,所以我们的社区什么样的人都有。如果他说我们这里都是中产阶级,或都是白人,那是万万不能有的言辞,分分钟被扣上歧视的帽子。这件事对我的三观产生了不小的震动。
总结起来一句话,不懂什么是蒙氏,没听说过瑞吉欧、华德福,那都不是事儿,孩子的性格我们自己最了解,适合什么样的环境当妈的说了算,相信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就好。
再好的理念、再完善的管理系统,最终都要靠人来执行。所以从园长到老师,他们是孩子除了家长外每天要接触的人,是孩子可能会喜欢、会模仿、会崇拜的人。拉面妈妈是反对以学历论英雄的,但是当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和太多手段在短时间了解一个人时,学历,或者说经历还是反映一个人能力的参数之一。目前国内好点的幼儿园,中文老师一般都是师范毕业,有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背景。但英文老师就参差不齐了。都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就是因为我们对国外不了解,只要会说英语,哪怕以前没有一点幼教经验,甚至以前是个厨子,都可以大摇大摆来做老师。这就需要我们擦亮眼睛去了解,多问问老师们的背景总没错。
这些因素包括:学费、交通(包括离家距离及校车情况等)、语言环境(是否双语教学)、师生比例等。相信聪明的妈妈们自己都有所判断。
有时候看多了育儿相关的文章,会让人产生焦虑。我到底给娃的关心够吗?别的妈妈都在研究这研究那,对娃各种上心,相比之下我就是个三流的妈。
《佐贺的超级阿嬷》里有这样一个桥段:
我对阿嬷说:“都是一分和两分,真对不起……”
她笑着回答我:“没关系,没关系,加起来就有五分了。”
“啊?成绩单也可以加起来的吗?”
外婆严肃果断地对我说:“人生就是总和力!“
是啊,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不是和别人的比赛,而是和自己内心的较量。不存在什么“输在起跑线”,不是说早教不够早孩子就不出色。反观我们自身的成长过程,大家是不是悟出了点什么呢。
来源:Remy妈妈溜Remy,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