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桐桐妈
当你有一天满心欢喜地打开存折,准备用上面的钱来买房子却发现钱不翼而飞,而“偷”走钱的人却是自己的孩子,你会不会气的都要昏厥过去?
这样的事就真真切切发生在一个扬州家庭。高邮市民王先生的老家在临泽,为了孩子上学,他卖掉了老家的房子,于2019年一家人搬到高邮,期间,一直租住在一间不到10平米的出租屋。
今年年初,王先生的老丈人给了他一张银行卡,里面的钱用于资助他们在高邮买房的首付款。就在前两天,王先生满怀欣喜地去查询余额,结果却傻眼了!
1月19日,明明存进去了13万5千多块钱人民币,怎么只剩下了4千8百多?
王先生百思不得其解,追查原因,最终发现是自己的儿子小王干的“好事”。原来,疫情期间正赶上王先生家老二出生,大儿子便被寄宿在外公外婆家。为了不耽误孩子上网课,外公便将手机给外孙用,没想到,这个孩子上网课的同时,也用手机玩游戏。一天,无意中看到外公放在床头的银行卡、身份证,便心动了。
开始的时候,小王只敢几十、几百的买装备。后来,随着游戏带来的快感,胆子也就越来越大,最后甚至敢花上万元,买别人的高级账号。
就这样,短短的20几天时间,小王“败”了13万多。
看到这则新闻后,有网友表示:“这样的事情要发生在我家,我非把这个兔崽子打死不可,现在的孩子就是太欠揍了!”
面对孩子犯错,真的是打一顿就能解决问题的吗?
我们来看看另一个如出一辙的案例,郑州一个11岁男孩盗用母亲的密码,刷了4万多元人民币给游戏充值,要知道,这可是他妈妈装了4万袋子水泥的辛苦钱啊!
孩子母亲气的吃不下睡不着,高血压都犯了。孩子母亲就采用网友所言的那种棍棒教育法,可无论她怎么打骂,孩子就是绝不认错。
最后,被逼急了,竟然愤怒吼道:“我太委屈了,每次犯错都是打我、埋怨我,从不自己身上找原因......”
一席话,让习惯了用打骂来教育孩子的母亲瞬间泪流满面。
教育学家曾说: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
孩子犯错,简单粗暴打骂很容易,也的确能在当下起到一定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这样终究起不来实质性的效果,可能还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
那么,面对孩子犯错,我们做父母的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给孩子一定的试错权利。
每个孩子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多父母对此是深恶痛绝,甚至恨铁不成钢,可是要知道,不犯错的就不是孩子了。
就像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面所说那样:
童年需要“试误”,需要“不听话”。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要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这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
她在这本书中分享过几则关于给女儿圆圆“犯错误权”的小故事,比如:
纵容三岁的女儿和小朋友们一起上床跳;
打了碗、尿了床、往墙上画等,这种小“错误”,不会批评,常常以一个玩笑话化解尴尬;
大事上也会遵从孩子的选择,即使决策最后是失误的......
之所以如此“纵容”孩子,是因为尹建莉觉得:孩子的每一个失误就是最好的教导,只要孩子感觉不对,就一定会从中收获经验和教训。
孩子犯错不是洪水猛兽,而是自我成长的一种过程
其次,重点在引导孩子如何解决,帮助孩子弥补错误。
如何让一个孩子真正理解透一个问题?老师们往往会出一个引导题,然后带着学生们一起推导出公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精髓,学会举一反三,不被同一类型题目绊倒。
这个道理同样运用于孩子犯错误,如果孩子犯了错,家长只是顾着泄愤,去指责、打骂,孩子往往并不会发自内心知道自己错在哪,应该怎么样去改正。
还记得去年一个8岁熊孩子损坏学校公物,妈妈罚他自己捡垃圾挣钱赔的新闻吗?
自己闯下的祸,总要自己买单。
对于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网友纷纷点赞。
孩子做错事,理应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此付出代价。而付出代价,并不是简单粗暴臭骂孩子一通,或暴打一顿,而是有针对的让孩子明白,这样做,会受到惩罚。
最好,做好复盘工作。
可以是临睡前的一次对话,也可以是召开家庭会议,目的是与孩子一起商讨并制定一些平时存在争议的规则。
我家女儿有段时间特别爱欺负别的小朋友,她会不征求他人意见去抢玩具,会在游戏过程中不遵守规则强行插队等,为此,我在睡前绘本中加了本《手不是用来打人的》,并就此与她进行沟通、讨论和复盘。
后来,女儿渐渐也懂得了想要与人友好相处就不能欺负人,也必须遵守规则。
面对孩子犯错误,请家长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因为孩子的未来,就藏在你每次对待他犯错误的态度中!
作者简介:桐桐妈,一个可爱女孩的妈妈,头条号签约作者。
本头条号拥有27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育儿交接棒)一起,致力于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和活动,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微信公众号的“问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提问,专家一对一解答育儿疑问。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