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时至秋令。碧空如洗。地气清肃。金风送爽。万物成熟。正是收获的季节。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
一、进补不可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是进补的季节。俗话说:“入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易倦息、乏力、讷呆等。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五忌:
一忌无病进补。
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二忌慕名进补。
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越能补益身体。人参价格高。又是补药中的圣药。所以服用的人就多。其实滥服人参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
三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四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因此。进补要适量五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药补不如食补
二、运动锻炼以“四防”为要
秋季。若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然而。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必须注意四防
1. 防秋燥
秋天气候于燥。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坡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2.防受凉感冒
秋日清晨气温低。不可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应待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3.防运动损伤
由于人的肌肉韧带在气温下降环境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4.防运动过度
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二、秋凉乍寒“冻”一“冻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风肃杀。天气渐凉。这时要加强防寒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面激发肌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其中最为常见的为呼吸道疾病。此外。冬天往往诱发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风湿病等。秋天接受秋冻锻炼。能提高肌体抗病能力。对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
的预防作用。对于秋冻的理解。不应只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还应从广义上
去理解。诸如运动锻炼。也要讲求耐寒锻炼。增强肌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无论何种活动。都应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寒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可停止。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应在整个秋天坚持冷水浴。不要间断。
四、秋季应注意防止肥胖
人的体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有关专家指出。秋季是容易发胖的季节。肥胖者更应注意减肥。秋令时节。天气转凉。人们的味觉增强。食欲大振。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减少。另外。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在秋季。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人也就渐渐发胖起来。这对于本身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因此。肥胖者秋委更应注意减肥。首先。应注意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竹笋、意米、海带、蘑菇、大豆肽等。其次。在秋季还应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早晨应选择适当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秋高气爽。正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既可游山玩水。使心情舒畅。又能增加活动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分享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若想了解更多营养健康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开心老刘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