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想不到,张曼玉的前夫竟然拍出过这样一部电影

2019-11-05     Neets电影

和老于世故、成熟稳重的成年人想比,年轻人迷茫且不安,叛逆却勇敢,容易犯错和受伤,但同时也有不撞南墙心不死的无畏。

1968年法国的“五月风暴”,可以说将年轻人的狂热青春推向了极致。

很多人看过贝托鲁奇的《戏梦巴黎》,三个年轻人在性爱激情和革命热情中将青春埋葬,既浪漫又残酷。

五月的洪流不止,年轻人前赴后继。

在另一部经典影片里,他们继续不计后果地激荡青春岁月——

《五月之后》

Après Mai

电影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曾是《电影手册》杂志的影评人,也曾拿下过戛纳最佳导演。

但对中国影迷来说,他的另一个身份更加为人熟知——张曼玉的前夫。

他为张曼玉量身定制的电影《清洁》,助其捧得了亚洲第一座、也是中国唯一一座戛纳影后棕榈叶。

和《戏梦巴黎》不一样的是,阿萨亚斯在《五月之后》这部电影中,并没有将背景放在1968年,他抓住的是革命时代的尾巴。

1971年的春夏之交,阳光明媚,一帮青年学生正在干净宽敞的教室上课,空气里都充满了青春的味道。

教室前的老师开始引用法国思想家布莱士·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的名言:

“不需要多高明我们就能明白,我们并不会真正地称心如意,更不会长久地称心如意。我们现在所有的快活乐趣都是虚空自满,而我们的痛苦则是无穷尽的。最后,我们会无时无刻不受到死亡的威胁。

死亡必会在寥寥几年或短短数时,将我们带入幸福或不幸,抑或俱无的永恒状态。在凡人和天堂、地狱或虚无之间,这世上没有比生命更脆弱的了。”

就像是写在这部电影前面的序言一样,帕斯卡尔的话既解释了主角们内在的迷茫,又预示着他们未来不堪一击的命运。

电影里的年轻人都是文艺青年。

他们读书、摄影、绘画、唱歌、舞蹈,同时又充满政治热情,关心远方人民的疾苦和宣传品里的别国领袖。

艺术和政治、现实和理想的割裂,在主角吉尔斯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吉尔斯热爱绘画,身上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很难想象,电影开场不久他就投入到了一场残酷的运动中,所幸逃过了警察的追捕。

稍后,吉尔斯的女朋友因为要跟家人移居英国,遂来找他分手。

看起来和通常所见的国产分手场面不太一样,这场分手没有痛哭流涕,没有撕心裂肺,一切显得不痛不痒。

紧接着,因为在一次行动中造成了学校保安受伤,吉尔斯等人不得不逃亡国外。

在分道扬镳的小型会议上,有的人遵照爸爸的安排到修车店当学徒,有的选择到妈妈的工作室谋个职位。

他们的革命看起来像一场一时兴起的游戏,没有准备,没有规划。

一旦遇到不可承担的后果就只能选择撤离,说散场就散场。

和他们不堪一击的运动类似,电影里的爱情也像逢场作戏:

前女友离开后,吉尔斯就和另一个女孩在一起了,并很快再次分手;

吉尔斯的前女友选择了一个同样理想主义的富家公子,但最后却在一场狂欢派对中跳楼而死;

朋友阿兰导致女友怀孕,最后女孩只能默默堕胎……

他们放纵不羁、任性而为、不负责任、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

然而,这就是他们的青春,一切皆缘起于不知道和不计后果。

在前往意大利的途中,吉尔斯结识了一群以拍摄第三世界国家战争的电影工作者。

当这群人努力奔走于世界各地,实践自己的“电影&政治”理论和理想时,吉尔斯觉得他们很幼稚,也很肤浅,并不屑与之为伍。

吉尔斯当时的女友反问他:“这群电影工作者起码有自己的信仰,可是你的信仰是什么呢?”

革命和绘画?吉尔斯自己也说不清楚,革命已然失败,画家之路尚不知如何走。

我们看到他否定现实中的一切,不想工作,拒绝被爱。

最后,吉尔斯承认说:“我活在想象中,当现实来敲门的时候,我不会打开门。”

片尾的镜头充满了迷幻色彩:

吉尔斯在电影院的银幕上恍若看见了前女友,她的样子美丽而圣洁。

这个镜头或者可以看成是导演阿萨亚斯给影片留下的注脚——

与其说他在批判主人公们狂躁的青春和义无反顾的理想主义,不如说他更珍视这份属于年轻者的无畏和勇气。

圣洁的女孩在一定意义上象征着主人公无意识的梦想之地,只是他现在还无法用理性去丈量。

电影的英文片名叫Something in the Air,没错,在五月的空气里的确留下了Something,而不是Nothing。

只是在五月之后,我们需要重新去去相信些什么,然后为之实践!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VzWPW4BMH2_cNUgnO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