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虫蛀损毁500多个孔洞的国宝《五牛图》,后来怎么样了?

2019-06-14   丹青砚遇

《五牛图》卷,唐,韩滉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今天的主角,是上面这幅传世名画《五牛图》。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占领了北京,抢劫了无数珍宝,《五牛图》也不例外,从此,这幅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流落海外,开始了漂泊命运。

其后,《五牛图》辗转落到了我国香港企业家吴蘅孙的手中,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吴氏企业濒临破产,吴蘅孙决定忍痛出让《五牛图》。

经过鉴定,专家确定此画为韩滉真迹,是不可多得的国宝,政府决定从吴蘅孙手中将其买下。1977年1月28日,几经波折最终赎回的《五牛图》被送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卷,唐,韩滉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五牛图》上有赵构、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画中五头不同形态的牛,韩滉以淳朴的画风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最高水平,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虽然如此著名,但看到它的第一眼,你一定无法将它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这个称号联系起来


回归故宫时,这幅历经千年的画作的画面上已经有大大小小数百个蛀孔,必须马上修复。

根据《五牛图与孙承枝》一书记录:修复专家孙承枝手接《五牛图》后,心情凝重、寝食难安。数日之间,图卷陈于几案,不曾妄动。他借助放大镜反复探查,潜心思索,寻求最佳修复方案。


孙承枝先生

残损《五牛图》的破洞太多,修复的关键是补洞。

经过百般挑选,他选择的是一种故宫旧藏的年代久远、质地和颜色与原画相仿的画纸。选定纸张后,他运用精湛的技术将数百个洞粗略修补好。



破洞修补前后对比

终于能从肉眼识别这是画后,孙先生便开始了清除杂质的环节。

纸怕水湿,这是大人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更何况一张墨彩淋漓的古画?一般人绝难料想《五牛图》正是用水去污除垢的。白水浇上去,黄汤流下来,孙师傅用排笔蘸热水反复刷洗画面,水色清明之后,画面破损虽然依旧,其纸色、墨彩、印鉴、题跋却已焕然一新,灿若明霞。


清理干净后,该揭纸了。

《五牛图》旧裱共有四层。两层背纸很快揭去,再揭命纸,可就费事了。命纸与画心直接粘连,起着保护画心的作用。揭除命纸时若稍有疏忽,或揭掉半层画心;或掉粉掉色;或揭得厚薄不匀;或揭伤画面;还有的揭完命纸,画心粘在案上起不了台,或勉强起台而支离破碎,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孙师傅揭除《五牛图》时可谓是慎之又慎,加意小心。他先用镊子轻轻地、一点一点地揭起命纸,有时还得靠手指揉搓,以中指触觉掌握力度轻搓慢捻,搓捻成极细的小条取下,不伤画心,不留屑片,完满无损地过了这一关。

《五牛图》这样一幅不大的手卷,仅只揭除这一张命纸,孙师傅足足用了五天。


画芯处理好后,重新托上命纸,孙师傅开始全色。这个环节极考验修复技艺,颜色得匹配,线条得逼真,画面中因破洞造成的断笔,需要接笔。这要求接笔人对画家笔法有深入了解,知道笔意来龙去脉,等于和艺术家一起创作。没日没夜一笔一划耐心上色,这冷板凳不是一般人坐得起的。

最后孙师傅又以原来的装裱式样对画进行了装裱,前后共用了几年的时间这幅画才算修复完成。

修复好的五只牛是这个样子的





《五牛图》局部

怎么样?判若两物吧?经过修复后的古画,实现了新生。

和其它类别的修复不同,绘画的修复,讲究的是修旧如新,从字面意思理解,貌似是和建筑、瓷器、家具等品类的修复理念背道而驰的,这个你怎么看?


图文源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如涉版权问题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