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爱读书,晚上都躲在蚊帐里看小说,一次我爸突然进来,惊得我“嗦”的一声,把书藏进被子里,还好没被发现。但那时因为家里灯泡瓦数小,亮度不够,由此引发眼疾,各种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还因此留了一年级。
我看书比较杂,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甚至宗教神学的书都看,古代、现代、中国、外国不分,只要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比较有名的都找来看。最近几年,也许是年龄渐大的缘故,尤其偏爱历史与社会学、政治学方面的书,比如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拉塞尔-柯克的《美国秩序的根基》、亨利-基辛格的《论中国》等,这些国际知名学者或政治家的著作,见解独特,思想深厚,读之受益匪浅。
我看的书,基本都是自己买的,而且基本只看纸质书。以前曾经在深圳图书馆办了二张借书证,一次去借八本。但图书馆里的书,真正自己想看的少,所以近十年基本都是自己买书看,主要是在当当网买,尤其是促销的时候,可能会把收藏夹里的书买一堆回来。近几年,每年买书都在六七十本,随着书价不断上涨,读书的支出也是个不小的压力,但这个爱好还不能停。于我而言,读书是和吃饭一样重要的事,比我同样喜爱的跑步都重要。我曾说过,人生要养成读书、运动、独立思考三个习惯,但如果要在其中去掉一个的话,我宁可去掉运动,也不可去掉读书。
尽管我各种书都看,但也曾有不少书,拿到手上,却怎么也看不进去,或者还回图书馆,或者束之高阁。这些书都是大名鼎鼎,在各个时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而我才疏学浅,悟性有限,总是难以看进去,它们于我如同“天书”。
第一本:马克思的《资本论》
《资本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知道的人都很多,但看过的人却很少。有趣的是,在反对马克主义的美国,其著名大学学生常读的书籍前十名中,《资本论》赫然在列,但在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著名大学学生爱读的书单中,却并无其踪影。不要说大学生,在中国数量庞大的党员中,真看过《资本论》的恐怕也没有几个,包括一些高级干部。倒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德国留学时看过原文的《资本论》,难怪他敢说自己比共产党员更懂共产主义。
我不是党员,也谈不上信仰共产主义,但我还是曾怀着好奇心从图书馆里借来了《资本论》。我不仅借阅过《资本论》,我的办公室里床头还分别摆着《古兰经》和《圣经》,也翻过佛学的书籍,我是一个无宗教信仰的人,但并不排斥各种信仰,也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各种信仰的思想。
我借阅《资本论》是在1988年的时候,那时还在学校读书,一所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厚渊源的学校,但当我填写借书单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这本书的上一次借阅是在二十年前的1968年,正好是我出生的那年,即使是在这所红色基因浑厚的学校里,《资本论》这本马克思主义的扛鼎之作,居然也长达二十年无人问津,而在我之后呢,又将是多少年?
那时我还只是个懵懂少年,不谙世事,思想简单,要看懂《资本论》实在勉为其难,于是那本书在我床头躺了一个多月,我努力翻了二十多页后,实在读不进去,将它还回了图书馆。
第二本:但丁的《神曲》
《神曲》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写于1307年至1321年,作者通过与地狱、炼狱以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但凡提到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为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美术三杰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是划时代的文化巨匠。尤其是但丁的《神曲》,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乃至整个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启蒙主义,是现代世界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但《神曲》的晦涩难懂也是举世公认的,即便是欧洲的文学爱好者,与作者语言、文化相近,也很难读懂《神曲》,而我借阅《神曲》时,也还只是一个青年学生,涉世未深,见识浅薄,知识贫瘠,又无前辈指点,要看懂《神曲》,不谛比登天还难,于是和《资本论》一样,勉强翻阅了几十页后,送回了图书馆。
第三本: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凯恩斯是世界公认的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里程碑般的地位。凯恩斯的经济学与欧洲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相反,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而《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其代表作,他在书中提出:只要政府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实行公共开支和经济军事化,就可解决就业问题,化解经济危机。可以说,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是中国政府经济领域的指导性思想。
说来有趣,1944年二战即将结束时,英国与美国等国在美国华盛顿布雷顿森林召开探讨战后经济体系会议时,英国的代表是享誉盛名的约翰-凯恩斯,而美国代表团的团长是名不见经传的哈里-怀特。然而才华横溢的凯恩斯在谈判中,却并未能为英国争取到更多的利益,反倒是资质平平的怀特,背依美国这棵大树,在谈判中占尽优势,使得战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全面奠定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霸主地位。
更为传奇的是,后来,身为美国代表团团长的哈里-怀特,居然被指控是一名苏联间谍,曾为苏联提供大量珍贵情报。
要读懂中国的经济政策,就要读懂凯恩斯的经济学,就必须看《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遗憾的是,这本书六七年前就买了回来,两次放上办公桌,却至今只读了三十来页,对里面的思想全然无感,也就难怪,我至今仍然只能做一名穷人,对经济的事情太没缘份了。
第四本:普罗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爱好文学的几乎都知道《追忆似水年华》,但看过的没几个。即使拿到手上,能看完的也寥寥无几,因为确实太难读了。
《追忆似水年华》(又译为《追寻逝去的时光》)是20世纪法国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创作的长篇小说,先后出版于1913—1927年间。作品第一部寄到出版社,很快被退回,因为书商认为作品太低劣,根本不会有读者感兴趣。确实,这本书与传统小说那种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相比,实在太另类了,比如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三个火枪手》,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哪怕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都是有着流畅的情节、丰满的故事的。可《追忆逝水年华》呢?大量的心理描写,没有完整的故事,线索错综复杂,让人不知所云,叫读者如何看得下去?
然而,时代在发展,新时代需要与过往完全不同的作品,《追忆逝水年华》得以出版后,立即在文学界引起轰动,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流派“意识流”的开山之作,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对现代世界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蒙、莫言等中国著名作家的作品,也深受其影响。
全书共七大卷,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只有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我出于谨慎,只买了他的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但它放在床头三四年了,拿起来过二次,也只读了几十页。但这本书与前面几本天书不同,我还是想有时间深入的读下去。如果我读进去了,能坚持把七大卷都读完,那也许世界上于我而言不再有所谓的“天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