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及个人”评选活动取得圆满成功,400名“全国模范退役军人”、91个“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76名“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表彰对象正式公布。上饶市婺源县紫阳镇西坑村党支部书记叶进泉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全上饶市仅一人获此殊荣!
滴滴泉水润心田
——记紫阳镇西坑村党支部书记叶进泉
(吕富来)
有这样一名“兵哥哥”,他不忘军旅生涯,处处展现军人作风,刚硬坚强;
有这样一个“艺术家”,他描绘美丽蓝图,处处彰显文化自信,润物无声;
有这样一位“勤务员”,他牢记为民服务,处处发扬公仆精神,敬业奉献。
他,就是江西省婺源县紫阳镇西坑村党支部书记叶进泉。
今年,刚到不惑之年的叶进泉,当过兵、教过书,“文武双全”;办过画展、当过村官,“全面发展”。在他的履历表上,写着上饶市“我是党员我带头”先进个人、上饶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上饶市“最美家庭”、婺源县“乡村振兴”先进个人等美丽风采。
“一次军旅生涯成就一份坚定执着”
他既“铁骨铮铮”又“柔情似水”
叶进泉出生于婺源县紫阳镇西坑村的一个贫苦人家,底下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21年前,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就读高中的他选择入伍当兵,既能满足自己的“军人梦”,又不愁吃穿,一举两得。在湖北武警武汉市支队,叶进泉既认真“习武”又努力“习文”,当过军械员、文书、通讯员,不仅练就过硬体魄,也收获满腹诗书。
1998年至2003年,五年的军旅生涯,叶进泉立过功、抗过洪、带过兵、获过奖,从优秀士兵成长为优秀班长,塑造了“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军人气质,得到了领导和战友的一致赞赏。2001年7月,叶进泉在部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红色军人”。自此,他身上传承的“红色基因”,为今后干事创业打牢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从部队退伍后,叶进泉通过党员选举担任西坑村支委,并受邀为婺源县人武部开展军训,荣获全县军械技能大赛一等奖。由于个人素质过硬,他还被清华职业学校选中当教官。清华职业学校是婺源一所“国学院”,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国学教育为重点,其“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吸引了全国各地学子,培养了不少时代新人。“内外兼修”的叶进泉深受学生欢迎,他也从教官成长为教师、政教主任。
工作过程中,叶进泉边教边学,追求卓越,函授了本科文凭,考取了教师资格证,拿到了体育裁判证等。2013年,在口口相传中,他还被双溪书院看中,破格任用。双溪书院是婺源国学、美学教育基地,对教师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双溪书院,经过耳濡目染、勤学苦练,叶进泉还成了乡土书画家,他创作的艺术作品受到诸多名家好评。
叶进泉就是这样一名多才多艺的退伍军人。他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培养的学生讲道德、重品行;他对家乡百姓充满感情,不辞辛劳奔波在村委会与学校“两点一线”间,既为孩子们送知识,又为乡亲们送服务。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铁骨铮铮”与“柔情似水”有机结合的“进泉形象”,大家都为村里能出这样的“军人”而感到骄傲。
“一种艺术爱好绘就一幅美丽蓝图”
他既懂“大写意”又会“工笔画”
“司晨图、寒梅画、孔子像……”在叶进泉的家中,一幅幅书画作品既有“大写意”的山水,也有“工笔画”的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自2018年3月担任西坑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叶进泉把“书画之道”运用到“发展之路”上,一举成功。对于规划蓝图,他将“大写意”运用得“得心应手”;对于狠抓落实,他将“工笔画”运用得“炉火纯青”。在他的带领下,让一个昔日落后的村庄,成了县城“后花园”。
在叶进泉眼中,西坑村就是一张天然宣纸,如何以村为纸、以人为笔,作出优秀的书画作品?他注重抓好规划设计,搞好“绘画”构思,为乡村振兴“妙笔生花”:一是挖掘古道文化,打造徒步游。古驿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是重要的人文遗产和宝贵的旅游资源。叶进泉秉承“乡村振兴、旅游先行”的理念,争取项目投资100余万元,修缮提升化岭古驿道,连接贯通由义岭古驿道,沿途建设旅游设施,为婺源“旅游+体育”增辉添彩,带动沿线百姓吃上“旅游饭”。二是挖掘生态文化,打造写生游。坚持“封山育林”,禁止“采盗竹木”,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写生大军留足创作灵感。目前,西坑村和双溪书院已经达成了写生合作协议。三是挖掘乡村文化,打造度假游。注重在新农村建设中植入耕读、孝道等文化,提升村庄“颜值”和“气质”,鼓励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让游客住下来品味乡愁。
有了规划“大写意”,叶进泉还“精雕细琢”,绘好群众工作“工笔画”,确保征地拆迁和谐进行、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一是搞好一个卫生。他把环境卫生作为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为保洁员购买保险、配穿统一制服,坚持每月评比,及时打分赏罚。二是成立一支队伍。成立村民理事会,发挥村民主人翁精神,坚持用“自建法”建设新农村。三是开好一场会议。每个项目建设前,召开村民动员大会,释疑解惑,引导大家主动参与。四是拟好一封公开信。对于村里的大事小事,都事先拟好一封信,在西坑村微信群里公开发放,唤醒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凝聚发展合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叶进泉“大写意”和“工笔画”的巧妙运用下,2018年,通过财政拨付和村民自筹,西坑村共投资150余万元,全面启动6个新农村点建设。走进叶进泉挂点的源溪自然村,“温故知新”文化讲堂、党员服务驿站、徽派文化墙,还有城墙篱笆、灯笼拱桥、水口村石……无不与村内苍翠欲滴的茶园、村外缓缓流淌的碧水浑然天成,无不渗透着浓浓的“文艺范”,飘散着淳淳的“乡愁味”。短短一年时间,这个县城“后花园”从无到有,人气越来越旺。眼下,叶进泉带领村两委干部加快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以交通大发展融入婺源全域旅游,让西坑村宜居宜业宜游。在他身上,人们读到了“大写意”与“工笔画”优势互补的“进泉方案”,大家都为村里能出这样的“画家”而感到自豪。
“一份家庭支持造就一股为民情怀”
他传承“好家风”弘扬“好作风”
叶进泉父亲是源溪自然村的老组长,曾经为了村里修桥,他卖掉了家里的年猪,领到1400元卖猪款后,毅然捐出1000元用于公益事业。当年,老叶没钱为其他捐款者勒石留名。10年后,他在外闯荡挣到了钱,不忘返乡自掏腰包为捐款者补立功德碑。父亲的一举一动,对叶进泉而言,就是一本“活教材”,里面写着“舍小家顾大家”。
叶进泉当村支书,不忘像他父亲一样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全心全意把西坑村建设好、发展好,他辞去双溪书院的教师工作,重新过上紧日子。村庄建设过程中,电线杆插不下地,他就插到自家地上;标语刷不上墙,他就刷到自家墙上;他私车公用一年跑3万多公里;村里客人来了,他私人请客……就连村里打造的“温故知新”文化讲堂,都是他将自家的榨油厂捐出来改造而成的。对于公益事业,叶进泉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凡事带头捐款,带头讲奉献。在他的带动下,他弟弟也为村庄建设献爱心,一捐就是一万元。
“全家人都支持我,我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叶进泉说,他父母随他弟弟在山东潍坊定居,他妻子在双溪书院搞后勤服务,他女儿在婺源朱子中学就读。平时,他就一个“光杆司令”,一家人都支持他当好“勤务员”,他就把村委会当家,一心一意为村集体多做实事好事。
作为军人出身的叶进泉,他把乡村振兴“十场硬仗”打得甚是漂亮,不仅解决了张家、坞头等自然村几十年的“进村难”问题,还实施了殡改、宅改、徽改等工作,并为10余户贫困户落实了公益性岗位,为30多名困难党员解决了就业问题等。在他的带领下,实施景村党建工程,促进“党建+旅游”“党建+茶业”“党建+农业”等百花齐放。过去,西坑村百姓穷则思变,外出闯荡发展门业。如今,该村在外经营门业的企业家达200余人。为了将西坑村打造“门业之乡”,叶进泉还征求意见、提炼总结“团结互助、拼搏进取、勤劳奉献、回馈家乡”的“西坑精神”,让村庄既有“颜值”更有“内涵”。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叶进泉从全县170余名村支书中脱颖而出,成为“明星支书”。今年5月,在婺源县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他作为全县村支书的唯一代表,上台作典型发言。
叶进泉有一本“扶贫日记”:江家的煤气何时需要换、叶家的房子安排人修缮、王家的西药快要吃完了……点点滴滴,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村民的大事小事,他都是不辞辛劳上门服务。而他自家老宅漏水了,他却顾不上修葺;他自家门口长草了,他也没空去拔除……叶进泉就像一股甘冽泉水,浸润百姓心田,流进了乡亲们的内心深处。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叶进泉退伍不褪色。在他的带领下,西坑村在全县率先成立退役军人“优抚之家”,让全村39名退役军人、15名现役军人“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叶进泉还实施“退役军人+党员+村组干部”工程,让“红色军人”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在他身上,人们感到了“好家风”与“好作风”相得益彰的“进泉力量”,大家都为村里能出这样的“公仆”而感到欣慰。
来源:醉美紫阳
编 辑:曹炳辉
责任主编:李华龙
总 监:傅容萍
广告热线:0793-7361867
-END-
婺 源 县 官 方 政 务 微 信
江 西 省 十 大 政 务 微 信
发布权威信息 回应热点事件
引导网络舆论 服务婺源民生
投稿邮箱:wywxb2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