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电影版《花木兰》海报中,刘亦菲手持的武器引起不少网友的好奇。细看它似一面开刃,一面未开刃,那么问题来了:
这把武器到底是刀、还是剑?
为什么花木兰偏偏选择了它?
对于这把兵器,有网友觉得是一把型制怪异的剑。其实不然,点开大图仔细辨认后,这应该是一把“锋双刃造”。
刀前端附近的部分,像剑一样为双刃,剑锋的反刃明显没有走完剑身,就在前端附近停止了,整体虽然像剑但却不是剑,而是一把环首刀。
环首刀起源于商周时期,并于西汉时期开始替代剑作为主要的格斗短兵器大规模使用。而后随着骑兵的发展,在东汉末年环首刀彻底取代长剑。
湖北鄂州博物馆藏之三国时期吴国环首刀
环首刀的历史意义非同一般。
在公元87年,鲜卑进击匈奴,使环刀(环首刀)斩北单于,大掠而返。汉军将匈奴打得元气大伤,此时北匈奴四面受敌,难以在原地居住,于是开始了大规模的西迁。
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被完全汉化在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中消声灭迹。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环首刀将匈奴打败,并间接促成了当时的欧亚民族大迁徙。
公元90年,汉军一战击溃匈奴,令其远赴欧洲并导致罗马灭亡
在那之后环首刀作为一个经典和传奇横跨过300年时光。
极盛时期历经了两汉、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隋、唐等朝代。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疆土劈出了万里波涛,诚为中华民族汉唐两朝之“魂魄”。
《中国古兵器从论》中曾经这样形容环首刀:
“形制简约,直身,一侧开 锋利刃口,另一侧为厚重的刀背,刀尖斜直,刀身与刀柄无明显界限,柄端连铸一铁环,固有 环首刀之称。
实际上,环首刀的形制来自于青铜剑、秦剑、汉剑的技术工艺传承。它前部刀刃上采用的两段式设计,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唐横刀上,日本刀也继承了这种设计。
收藏于日本正仓院的金银钿装唐大刀
正是因为这种两段式设计,使得环首刀兼有劈斩和刺击的双重功能。
1) 劈斩,是在进攻时突入敌阵,破坏敌人长柄兵器阵型的有效攻击手段。
2) 刺击,在持盾防守时,为了照顾队列的紧密性,同时有效攻击对手,不破坏队形的手段。
此外,环首刀因为采用大钝角刀刃和两段型的刀尖刃构造,坚固程度比因为要两面开锋的剑要好很多,破甲时刀刃所受到的损害更小,维护上也更便利。
环首刀上的刀环装饰有朝鲜半岛百济朝、新罗朝、伽耶朝和日本的弥生时代后期、古坟时代出土的龙纹、凤纹等
至于环形刀首(柄上的环)是为了让刀柄不容易脱手而设计的,早期在环上缠绳,上战场杀敌时,将环上绳索套在手腕,近距离杀敌时,可有效防止敌人大力劈砍而导致兵器脱手。
在《汉代环首刀的国内首次研磨研究报告》描述:
“
此刀 重心位于环首向 前530毫米处,单手持握有前倾的感觉,使用起来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自如,此刀的持有者应是一位 身强体壮的武士。”
可见, 环首刀的重心靠前,挥舞起来有些费力,但是与之相应的是其挥击力道出乎意料地强劲。
拿上这样的环首刀上阵杀敌,作为女子的 木兰需非常注意的,毕竟,需要一定的臂力来支配此刀。
但更需小心的则是对手,如果使用长杆兵器的对手不注意的话,非常容易被环首刀一下子打飞武器,进而被突破近身。
环首刀与钩镶对战长戟图
此外,若环首刀与钩镶的混搭,则非常利于对战长戟类武器,右侧士兵以钩镶钩住长戟的同时,顺势用环首刀突刺,击必率大大提高。若环首刀搭配盾牌使用,则对敌阵的破坏作用非常大。
环首刀的诞生,标志着格斗刀剑的材质已经进入钢铁时代。
除了外形的设计巧妙,环首刀真正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它核心锻冶工艺有了本质上的技术突破——“百炼钢工艺”。
百炼钢工艺,简单来说就是将冶好的铁块或者高碳炒钢,经过不断的加热折叠锻打,这样做可以减少钢中的杂质,并且使得钢内部的成分均匀,组织更加致密,细化晶粒,可以极大地改善钢的性能。
环首刀的刀身不仅拥有着很高的强度,而且其材质中还含有大量的铬,而大量铬的存在说明了汉朝的另一项神秘技术——渗碳。
渗碳技术就是生铁液与熟铁混合在一起锻造,使得活性碳原子渗入钢件表层,从而获得表层高碳,心部仍保持原有成分,这样才得到了优质的制刀钢铁。
在西汉以前,技术条件的欠缺导致冶炼的温度达不到要求,炉内的化学反应进行的也非常缓慢,最后冶炼获得的是没有融化、含碳量即低、质地疏松的熟铁块(当含碳量<0.77%时,冶炼铁的强度随着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当含碳量>1.0%以后,强度反而下降。)
所以就要掌握非常微妙的极点才能够锻造出高强度的钢材,而古代工匠也是在不断地尝试当中创作出了渗碳技术。
古代冶铁技术
明代人唐顺之曾经在他的著作《武编》中记载了古代渗碳工艺:
或以生铁与熟铁并铸,侍其极熟,生铁欲流,则以生铁于熟铁上,擦而入之。
随着时代的推进,而到了西汉后期便发明了“炒钢技术”:即将高炉中炼出的优质生铁在空气中加热,使之熔化或半熔化,并不断进行搅拌,增加氧气和铁的接触面积,使铁液中的碳氧化,从而可以获得较为纯净的钢或熟铁。
“炒钢”冶炼过程中要不断地搅拌
到东汉时期便出现了上述介绍到的“百炼钢技术”,其夹杂物越来越少。此外,在汉代,刀的冶炼就已经有了钢铁复合的工艺:即把含碳不同的钢铁按照不同层次锻打为一体,使得刀刚柔相济,从而在剧烈的格斗中不会变形断裂。
再通过热处理和淬火工艺来让刀刃变得更加坚韧,甚至已经出现了覆土烧刀技术;及精细的研磨工序,让刀在保持锋利的同时具有了独特的美感。
那么问题来了,淬火工艺究竟有着什么秘密,能让刀刃的硬度大幅提高?
其实“淬火”工艺即是将刀刃加热到某一高温,再用水、油或空气使其急速冷却,并让工件表面硬化。
热处理及淬火工艺
环首刀锻造完且淬火完毕后,刀刃钢材会产生一种叫做“马氏体组织”。“马氏体组织”是黑色金属材料中的一种金相组织名称,其由德国冶金学家阿道夫·马滕斯于1890年代发现,故命名为“马氏体组织”。它会令刀变得坚硬无比。那么经过淬火后的刀剑在开锋后到底有多锋利呢?
在《汉魂唐魄:细说环首刀》记载:当时的试刀法除了砍甲和试以盛满铁珠的毛竹筒外,还有一种就是将若干根稻草捆成一束,然后用头发丝将这束稻草挂在木杖上,以刀斩之,稻草断而头发丝不断的才算是好刀剑,最高纪录是断了15根一束的稻草。
而这种通过热处理和淬火工艺出来的刀刃,质量已明显优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的Gladius短剑,(罗马的金属热处理技术较差,Gladius短剑基本都是属于热铁),一部分的质量甚至远超越明清时期的刀剑。而这也是为什么说环首刀间接促成了当时的欧亚民族大迁徙的原因之一。
Gladius短剑
综上而看,要铸造一把优质的环首刀,不光要根据实际需求出发,从设计之初就要渗透其具备多个使用功能的理念;还要在锻造工艺中不断突破“技术难度”,经历折叠锻打、去氧化物杂质、渗碳、热处理、淬火等多重锻造工艺的先后处理。
这背后浸透了中华民族古老先民智慧,其写意着历代王朝工匠们呕心沥血的劳苦、将士们戎马倥偬的身姿、豪侠义士们一诺千金的气概,有魂有魄,可谓中华之至宝。
另一方面,环首刀的出现也标志着钢铁时代的到来,蓬勃兴起的钢铁业将当时的军队铸造成为那个时代罕见的钢铁雄师,也因为这场钢铁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造就了一场华夏近身格斗兵器的华丽变革。
一个时代的颠覆,归结于一把兵器的创造,看似夸大其词,但却实至名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我们感叹环首刀造就了一场冷兵器华丽变革的同时,就应该了解到它背后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道工序的完美缔造,与先人们无数次的试错与拼到最后一刻的坚持。而这背后还有朝廷大力的支持与时代环境的促进。
对比当下,在如今没有战争纷扰,且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若想要成就一番伟业,需要的不仅是时代赋予的机会、激发真正潜能的时刻、更多的则是驾驭自己内心的力量、以及历经磨练的宝贵经验。
要知道未来你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次付出、甚至每一个小小的突破,都可能成为最终决定命运成败的关键点。而在这之前,请重新审视下,属于你的那把“武器”,足够“锋利”了吗?
参考文献:
1、汉魂唐魄:细说环首刀,作者:秦延景——《轻兵器》2012年2期
2、文献《环首刀》
3、中国刀的鼻祖,汉朝环首刀
4、百炼成钢——汉朝武士手中的神兵
5、传统宝刀:杀伤力最强的近身冷兵器—环首刀
6、震烁古今的大汉脊梁-环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