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 1月24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时隔五年,中国再次最高规格——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表彰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
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光荣入选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并接受了表彰。
在获得这一荣誉之前,从教近40年的刘可钦校长已有多项荣誉加身: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特级校长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上世纪90年代,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主体教育实验,为新世纪初期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奠定实践基础。
近年来,刘可钦带领中关村三小探索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国方案,参与千年大计建设雄安校区,为名校带动薄弱地区教育转型探索有效路径。
一直以来, 中关村三小在网络上就有着“北京魔法学院”赞誉。在刘可钦校长的带领下,这所学校利用建筑与空间设计的创新,把学校的教室变成了既联通又相互独立的空间, 学生足迹所到之处皆是“教室”,不断探寻学校教育的变革。
“大家三小”
教师们都习惯称学校为“大家三小”,这不仅是中关村三小的办学理念,更是学校的发展愿景。
“我们认为,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要让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家庭般的温暖和力量;在大家庭里,要尊重每个人,需要每个人,成就每个人;学校的发展需要团队的进取心,每个人都需要有大家气度和追求。”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欣曾说道。
“家和成学”是中关村三小的校园文化,刘可钦解释,家是动态生态环境,家庭和睦,心力一处,可为万事,万事顺兴;“和”以厚德,成就大家学问。
因此,学校在设计校园建筑模型时,吸收了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福建土楼的模型,结合新校址的地理条件,形成一个“C”型的开放性建筑物。
身处这样的建筑中,每个人都会感觉被建筑“环抱”着,产生一种整体感和庇护感。
面向东南方向的开放性设计,使得整体建筑仿佛在热情拥抱每一个走进来的人,同时又将你引入更广阔的社区,与整个城市相连,由此体现“大家三小”的大家庭和谐共处的理念。
传统的教室都是封闭的,设在走廊两侧。而中关村三小新校区,则打破了这一传统,除了占一半数量的传统教室,设计师们把教室一侧的公共区域变成开放教室。
开放教室有三个教室大小,中间通过活动隔断进行隔开。教室可以根据老师的课程需要进行“变形”。
全部打开可供三个班学生共同使用,学生可以在这个区域内学习、交往和游戏,也可使用隔断进行小范围教学。
班组群的“核聚变”
有了可以变形的开放教室,这也意味着学校可以在班级编排上打破传统,把三个不同的班组成一个班组群,共同使用一个开放教室及学习空间、卫生间、楼梯等。“有一种家庭学习的氛围”。
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说,班组群使得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学校管理也有以“班级”为单位转向以“群”为最小管理单位的变化,这样设计的优势在于,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能够继承分科教学的优势,保持分科教学的深度和系统。
同时,通过教师之间的这样的一种协同合作,避免了分科导致教师在学生发展视角上的局限和短视,便于多学科教师能够协同工作,设计综合性学科教学活动,也体现了西方学校全科教师的优势,避免了教师的局限性:单兵作战,孤独成长。组织形态的多样性,为一个团队形成合力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在这里,处处是教室,随处可学习:“三室一厅”的三间联通的教室,建立起班组群。不同年级的三个班级的师生共同生活在一起,成为家庭式的学习基地。
通过活动隔断板,折叠或展开,根据学习内容和形式的需要,两个或三个班级自由组合,为大小孩子共同学习提供了多样的学习空间。
在这里,处处是图书馆,处处可借书。学校没有设计传统意义上的大图书馆,而是将图书馆全部打乱分布在校园各处。学生借书时,每本书上都会有条码系统能定位到具体的位置。
在这里,处处是博物馆,支持一座建筑存在的声、光、风、水、电,传统的学校通常会封闭在墙体和屋顶之内,在这里,则直接把它们当做教材,让学生了解学校建筑是如何运作的。
这里也处处是舞台,促进学生走出教室之外展开学习的最大可能,模糊了课上课下的界限,模糊了学科间的界限。
这就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新建成的北校区,活动的教室、班组群的理念、随处可见的图书馆等,随时可见学生的互动交流空间,在多种空间组合,多形态的空间布局中,让各类学习资源得以共享,而不是分割,让学校成为充满生长机会的博物馆。
未来教育探索:
学习,将发生在学生的足迹所至
开放的理念背后,是中关村三小对未来学校、未来教育的探索。
在刘可欣看来,学习,将发生在学生的足迹所至。
她认为,“这是我们在新校区的建设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很便捷的资源和空间,帮助孩子学习,将来能够拥有从事也许今天还不存在的职业技能,或者说那些素养,才能够帮助学生走向未来。”
“我们以全球化的视野来推动学校的创新,借助学校建筑空间的变革,来推动学校的变革,推动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的重新建构,希望学校能够成为一个充满机会的博物馆。我们希望学生在这里接受六年的教育后,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有能力的、有担当的人。”
建筑与空间设计的创新引发了学校教育的变革。中关村三小将“真实的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的价值目标。
学习不只是发生在教室里和课堂上,而是发生在学生的足迹所至之处;教师不仅仅是在办公室里备课、批改作业等,而是有更多样的空间适宜其学习、交流;学生也不再只是过一种上课下课的单调生活,因为对儿童而言,“生活即学习”。
现代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打造充满活力的现代校园?
从2012年刘可欣校长创新地提出“大家三小”,并围绕这一理念,大胆地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至今已经有八年时间。
打破学校固有的“教室+走廊+操场”模式,以“单一教室+可组合的公共空间”,让教室成为“三室一厅”的家,让学校处处是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
超越班级授课制的单一模式,将三个连续年级班的师生组成“班组群”,形成适应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新的学习生态;以4个班组群构成一个“校中校”,及时响应师生的需求,让决策发生在离师生最近的地方。
打破传统学校治理架构,让不同利益方深度参与学校共治,形成党组织领导下,以校长为核心的行政团队、教职工代表大会、课程委员会、少先队、家校共同委员会多主体参与的现代学校治理运行的一整套体系。
在刘可钦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有责任心、有担当、受欢迎的中层干部得到成长,教师群体的教育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中关村三小也荣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参考资料:
1. 海淀区教育工会《致敬!海淀教育系统刘可钦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
2. 北京海淀《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举行》
3.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关村三小:这里有一群未来教育家》
4. 中国教育报《办面向未来的教育:北京中关村三小探索学校系统变革的实践》
中国网教育频道 | 出品
梁希理 罗天林 | 编辑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News
班主任有偿补课,家长举报反被殴打
官方:开除!
陆云泉:孩子自主性不强,
再多的“一对一辅导”效果为零
衡水中学校长对话新东方俞敏洪:
“高考改变命运”还能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