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纪事:燎锅底
文/曹会智(原创首发)
“小米,家里现在有几口人?”我笑着问外孙女小米。今天中午,老家新居举行燎锅底仪式。仪式结束,全家人围坐在餐桌边,准备吃午饭。餐桌上新炸好的麻烫(也叫油条)金黄,还有油炸发面疙瘩和咸食、蛋糕等喷香,父亲做的肉丝汤也盛到新碗里,都热腾腾地端上了餐桌。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先查男人,再查女人,从爸爸开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八个人!”小米声音很清脆地报告。
“你几岁了?”坐在我身边的荣姐问小米。荣姐是我大姨家的女儿,她听说妈妈今天燎锅底,就自告奋勇,提前约好,今天一大早就过来帮忙。
“我三岁半了!”小米回答。
“三岁半就这么高了?看着和四五岁的孩子一样高啊!”荣姐有点惊奇。
“哈哈,小米坐公交车快该买票了!公交车买票限高一米一,俺小美女已经一米零七了。”我很骄傲,也有点无奈,孩子才三岁多的女娃。
大家都笑了。
“妈,今天是咱们第一次在老家新居里开火做饭,第一次用这个新餐桌。以后,咱们可以在厨房做饭,在餐厅吃饭,不用现拉桌子了。俺爸他在客厅看电视,你可以在卧室休息,互不干扰。”我笑着对母亲说。
母亲笑了。她是今天家里燎锅底仪式的总指挥,她一大早就开始张罗。我从洛阳回来,先去了新家,父亲有点生气地说:“你去老家,把你妈叫回来,让她赶紧吃饭。”今天早上,我在洛河边瀛洲桥头的韩记羊汤喝了汤回来,但我骑电动车回到老家,母亲竟然早饭都还没顾得上吃!
这次燎锅底,母亲极其重视,她提前三天就请人来做了预备,还给人家封了红包。这几天,母亲陪着父亲忙着添置东西,忙得不亦乐乎,但她却很高兴。我打电话给她时,母亲说她晚上睡得很安心。今年,老屋从拆除到现在盖成新居,历经七个多月时间,母亲是最萦心的人。如今大功告成了,母亲她怎能不兴奋不已?
今天是个好日子,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父亲亲手制做的匾上周已经挂在门首,今天上午,弟弟陪着父亲把父亲亲手写的大红对联贴上,上联是“莺迁乔木报佳音”,下联是“燕筑新巢传喜讯”,横批是“喜庆乔迁”,门心是“吉星高照”。匾额上父亲手书的“徳泽福居”四个金色大字在黑底的映衬下分外夺目。两面小而鲜艳的国旗斜插在两侧随风飘扬。一块“光荣之家”的小牌子在门框左侧上熠熠生辉,这块牌子是河南省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监制的,是国家对父亲当年在青海参军的褒奖。母亲心细,她用红布条缠在大门的银色把手上,还专门插了新鲜翠绿的柏枝点缀。整个大门装饰完后,焕然一新,喜气洋洋。过往的乡亲们看见我们在忙,都在问:“你们今天搬家了?好,真好!”这次,没有一个人说门小了。
村里辈分很高的火群老爷骑着电动三轮车从大门口经过,他专门停下车进家看看,我陪着他看了一遍,他不住地点头。只是他腿脚不太利索,二楼没上,但他走到后院时,禁不住惊讶地说:“啊,后院还有乒乓球案子?不错!不错!”
母亲很讲究,也很细心。她指挥着我们干活,让我回新家后面的菜地里拔了一颗新鲜白菜,拿了葱姜蒜还有生菜,但父亲很遗憾地说还是忘了拿木耳和红萝卜,要不他做的汤会更好看、更好喝的。
但母亲最挂念的事儿我是不会忘记的。前些时候,我专门买了一张毛主席画像回家,这次又从网上选配了合适大小的鎏金画框,今天也一起带了回来。当我们把毛主席画像精心安装在画框,悬挂在迎门客厅墙上的时候,母亲仔细端详了一番,很是高兴,她开心地说“真好看!”。
母亲和父亲八十岁了,他们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他们亲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伟大变迁。今天,父母他们有了新居,居住条件大幅度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他们是不会忘记党,不会忘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母亲吩咐我说:“会智,你把咱们新家的毛主席像也加个框吧!”我满口应承了下来。母亲的心思我是非常理解的,是一定不会忘记的。
曹会智
2019年11月2日(十月初六日)写于伊滨区西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