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去过韩国,大家一定对当地矗立在路边的人形柱子印象深刻,不管在大城市还是小乡村,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两根长长的人形柱。柱子上的人脸浓眉大眼、开口大笑,柱身最上方代表男生的多戴着官帽,代表女生的一般插着发簪,柱身依照性别,分别刻上汉字“天下大将军”与“地下女将军”等字,这些柱子在韩国被称为“장생”(长生柱)。
长生柱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它的外形不断变化,所代表的意义也随之而变,但是可以肯定一点,长生柱不管如何改变,它始终是韩国人祈福民俗文化的代表。
根据韩国学者研究,长生柱最早可能起源于古代社会的权力崇拜,这种立柱式图腾广泛出现于上古时代的世界各地,比如古埃及的方尖碑、智利复活节岛的摩艾石像,还有印第安人的图腾柱等。这些代表权力的图腾全都笔直地矗立在大地上,象征权力的永恒不倒。
除了人类学意义上的起源,从历史角度看,长生柱的叫法,最早应该出现于王氏高丽时期(918-1392),它最初的用途是寺庙田产的界桩,因为土地能产出无尽的粮食和财富,所以寺田又被称为“长生库”,意指花不尽的财富。宋朝大诗人陆游,曾在《老学庵笔记》中提到“今僧寺辄作库,质钱取利,谓之‘长生库’……”。
除了立在寺田处,界桩往往也立在寺庙门口或进入村庄的路头处,用以区分地块。因为界桩属于寺庙,在百姓看来,它们拥有非同一般的宗教效果,如果村内发生了不祥之事,如水旱洪涝,村民们也会向这些长生柱祭拜,以求消灾解祸,所以,长生柱上除了可看到大将军称号外,有的还会写上“国泰民安”等吉祥语。
在长生柱的发展过程中,依制作材料之不同,又分“木长生柱”和“石长生柱”,一般来说,北方的长生柱多由木头制作而成,南方则以石质为主,北方木长生柱表情多凶神恶煞,表达生人勿进的之意;南方石长生柱上的人面表情则较为柔和,给人一种友好的之感。
有学者认为,这种材料和面部表情的差异,象征着半岛过往的历史,北部在历史上多战乱,所以怒目圆睁,有恐吓入侵者的意味;南方工商业发达,商人较多,讲究和气生财,所以喜欢刻画笑脸。此外,还有一种底座为石质,躯干为木制的“复合长生柱”,但复合长生柱不多见。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当今社会,长生柱不论是当作送人的伴手礼,还是作为各地的地标,普遍都以木头为主,不仅携带方便,制作起来也比较容易。
古往今来,长生柱的称号也有很多,高丽王朝时代除了叫“长生柱”外,还称其为“堠”,据《典律通补》记载:“堠, 俗称长生柱,刻里数地名。”在汉字表述上,除了长生,还有长丞、张丞、长承等多种称呼方式。
《典律通补》
高丽时代的堠、长丞柱或长生柱,一般用作计量单位,标识长度或数量。李氏朝鲜第四代君主世宗的编年体史书《世宗实录》曾写道:“……其妻追尊为敬夫人,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如法。”这里的长丞就是赏赐土地的数量。
此外,长生柱还有标示地名的用途,李氏朝鲜第十三代君主明宗的《明宗实录》曾记载“臣自为儒生往来时,道由杨根、月溪之边,每见长生柱立于道上,书曰:‘奉恩寺柴场’。”这里的长生柱,一方面起了界桩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地理位置。
长生柱所具有的计量单位、标注地名的用途,早在中古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而我们现在看到写有“天下大将军”等汉字字样的长生柱,最早要到19世纪才出现。为什么长生柱要写上“大将军”的字样呢?这得从“守护神”的意义上说起。
早期雕刻在长生柱上的汉字称号有很多种,如戴着官帽的男性长生柱,除了我们现今经常看到的“天下大将军”外,还有“上元大将军”等称号;而女性长生柱除了“地下女将军”外,也有“地下大将军”“下元大将军”等称号。虽然称呼时有变化,但这其中的规矩是一样的,所有名号都是随性别而定,不能混淆,而且男女配成一双,几乎见不到单个的。之所以性别和称呼不能乱,跟韩国神话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在刻有“天下大将军”字样的长生柱出现之前,具有守护神意味的长生柱就因方位不同而代表不同意义,比如“东方青帝将军”主管“生养”;“西方白帝将军”主管“成熟”;“南方赤帝将军”主管“光热”;“北方黑帝将军”主管“肃杀”,这种划分方法,显然受到韩国“三神五帝说”传说的影响。
韩国的三神五帝,跟中国三皇五帝完全不一样。根据韩国文献《桓檀古记·太白逸史跋·三神五帝本纪》记载,三神指得是创世神话的三个神灵,分别为桓因、桓雄与桓俭。然而在民间文化中,“三神”则多指教导幼童、保护孕妇的一位名叫“三神”的神灵,由于其流传在民间的形象多为老婆婆,又被人们称为“三神老婆婆”。
这位三神在韩国民间信仰体系中是最大的主神,在其之下除前文所说的黑、赤、青、白帝之外,还有一位主管“风调雨顺”的黄帝,这五帝虽职责不同,但在人间都受“天下大将军”指挥,而在地下则有地下女将军主管的“五灵”(五种神灵动物:麒麟、龙、乌龟、凤凰与白虎)。天上大将军和地下女将军共同维护着世间的安危,所以长生柱要刻上二者的名号,希望这两个能量巨大的名字能够赋予长生柱足够的力量,保佑一方安乐。
综上所述,长生柱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由实用工具到祈福道具的转变。
长生柱最早的功能是土地界桩,并起着计量数字的用途。后来伴随着寺庙田产的增殖,长生柱大量出现,成为百姓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件,作为寺庙的“东西”,长生柱天生隐含着宗教意味,由此,界桩被人们单独发扬成了“守护神”的象征,最后,韩国百姓结合本国神话体系,又为长生柱赋予了更加具体的精神使命,使其成为了祈福避灾的功能性道具,遍布韩国。
如今,长生柱已经剥离了浓重的神话色彩,摇身一变化身成了韩国人馈赠友人的“文化礼物”,韩国人希望借着赠送长生柱,保佑朋友身体健康,恭祝万事吉祥。至此,经过上千年的发展,长生柱的文化内涵终于尘埃落定,由一根田桩变成了友谊的象征。
参考资料:《韩国文化史》杨昭全
《元朝与高丽关系研究》乌云高娃
《中韩关系史·古代卷》王小甫
《韩国的历史与文化》杨雨蕾
《韩国文学史》韦旭升
《老学庵笔记》陆游
《典律通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