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者武志红:逼孩子听话,就是在给孩子喂毒药

2019-07-10     加课堂

关注我们,一同陪孩子成长~

内容来源 | 武志红

很多家长在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时,束手无策。


作为家长,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中国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在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谈到中国的家庭教育问题和解决办法,非常值得我们所有父母学习和参考。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这篇演讲。

关于压力和动力

我一直关注中国的家庭问题,在我看来,教育的基本问题在于动力和压力。

以前,我是一个宅男作家,整天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断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

现在,我在创业,招员工时发现了一个现象:

想招一个热情满满的员工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对于40岁以上的人来讲。

时间的锤炼似乎没有成为一种祝福,只痴长了年龄,能力和人格没增长。


热情是什么呢?热情就是生命力。

在精神分析理论之中,攻击性是一个核心的话题。

每个孩子一出生都带着非常原始的攻击性,不断跟这个世界碰撞,带着不好惹的气质。

可以说,生命力就是被人性化的攻击性,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有一本书叫做《心流》,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特别有成就,将会体验到心流的感觉,就是生命力在流动,攻击性在流动,热情在流动。


关于动力,精神分析有一种说法叫心理动力学,它的主旨是,作为一个生命体,你自然而然想做的任何事情都叫做动力。

比方,我今天中午想吃某个东西,生出来一种渴望,这就是动力,如果它实现了,这个动力就“生”了;没有实现,这个动力就“死”了。

讲完动力,再讲讲压力,双方是什么关系?

如果说,我想做一件事,驱动着我的行为的是我的意愿,这叫做动力;

驱动着我的不是我的意愿,而是你的意愿,这就叫做压力。


为什么你越催,孩子越慢?

由此,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来访者例子:

他在小学考初中,随随便便考了全市第一名,临阵磨枪都可以考个满分,但是他这辈子一事无成。

他特别希望自己高效地活着,比方满满把这一周时间安排好了,他都能够去执行,真正像一个高效率的人。

这时候他感觉自己很棒,但他确实是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他什么事都拖,所以他非常懊恼,拖到40多岁一事无成。


后来随着咨询的进展,他逐渐对他的拖延领会得越来越深。

因为驱动着他的只是压力,他的父母,特别是他的妈妈,有非常严重的逼迫孩子的行为。

吃喝拉撒睡玩、学习各种各样的东西,妈妈都有强烈的意愿去教你、逼你,按照她的来。

所以如果他非常有效率,做得非常成功,就意味着他的妈妈通过他完全实现了自己的意志。

他抗拒这件事情,所以他有无数的拖延。

高效意味着妈妈成功地控制了他,而拖延意味着这是我在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

如果你看见一个孩子总是慢吞吞的,通常他身边会有一个人,不断地对他说:“快点、快点、快点……”

为什么?

越不断催促孩子,孩子越要通过慢吞吞的方式,来表达蔑视、表达抗拒,表达“我的人生我做主,凭什么听你的”!

我的一个来访者说:

他的孩子如果跟着姥姥,就会变得内向,爱生病;

如果孩子跟着奶奶,就会变得外向,开朗活泼。

再看看孩子跟两个老人的互动,同样在吃饭这件事上,孩子不愿意吃或者吃得慢:

姥姥会催促、呵斥,甚至干脆拿起勺子很粗鲁地喂;

奶奶则想办法用各种方式,温柔一点、幽默一点,逗孩子开心,也达到吃饭的目的。

关于压力和动力

每一个人都想按照自己的感觉来尝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认为,人性基本的动力就是每个人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自己的人生。

人际关系有两套规则:

一套规则是权力规则,你要听我的,按照我的要求来;

另一套规则是珍惜规则,我如此爱你,你本来的样子就好,我不忍心逼迫你,因为我是如此爱你本来的样子。

很可惜,中国的家庭,珍惜规则少之又少。

我们感受到的是,你的样子是错的,你不能按照你的样子活着,你得听我的或者听别人的,听社会的,听国家的,要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


所以,我们已经不知道自己本来的样子是怎样的,我们都在所谓地成为自己。

孩子为什么会变得内向,为什么会生病?

因为内向就是一种封闭。

如果奶奶和姥姥都是攻击性的,将她们的意志强行加入到孩子的世界里,孩子会有一种感觉,你给了我一碗毒药,就可能变得内向。

通过内向封闭的方式,把“毒药”挡在外面,精神分析有个词叫“去毒化”。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像个孩子那样有活力,那样欢蹦乱跳,而且孩子越大活力越少?

因为孩子的活力在他小的时候都已经被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扼杀掉了。

被谁扼杀?是的,就是一直口口声声说着“我爱孩子”的亲生父母。

我们知道,东方人的个性偏内向,西方人个性相对热情奔放。

是不是可以做个基本的思考,在我们社会中的“逼迫”实在是太多了,大家要通过内向的方式来对抗压力。

中国的家长那么在意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如果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受到各种各样的逼迫,实际上就是在逼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在河北农村长大,我家应该是村里最贫困的家庭之一。

但是,我没挨过一次打,没挨过一次骂。

我要10块钱零花钱,家长会给我12块、15块。

我人生的几次重大选择都是按照我自己的意愿来。

我44岁了,还没结婚、没生孩子,父母没有把他们的意愿强加给我,没有给我压力。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寻找到自己的感觉,按照自己的方式,寻找未来的路。

让孩子们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来活,让他们充满热情、充满动力、充满原创性。

来源简介: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图片来源于Pxels。

加课堂

一个为小中高学生打造的最优质、最专业的一体化教育平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96B_GsBmyVoG_1ZEe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