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康养”可“旅游”还“宜业”!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呼和浩特!

2023-02-28     呼和浩特日报

原标题:可“康养”可“旅游”还“宜业”!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呼和浩特!

好消息来了!

呼和浩特又有一个全新的称号

“中国康养旅游城市”

具体内容

一起来看看

中国进入大众旅游时代,追求健康和精神享受,逐渐成为休闲度假游的主流。大健康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催生了康养旅游,依托旅游城市的养生目的地尤其受关注,除了具备度假休闲功能外,还可以进行治病养病、康体疗养等活动,我们通常称之为“康养城市”。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美丽中国行·康养旅游推介大会上,呼和浩特市凭借宜人的四季气候、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底蕴获评“中国康养旅游城市”。

中国康养

旅游城市

祝贺!呼和浩特市获评“中国康养旅游城市”

呼和浩特拥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是黄河上游、中游的分界点,享有“美丽青城 草原都市”之称。同时,呼和浩特还是“蓝天白云常相伴,草原沙漠尽相融”的宜居之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幸福城市”“全国美好生活城市”等多项荣誉。

近年来,我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高品质城市,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全力打造“美丽青城 草原都市”亮丽风景线,在呼和浩特文旅品牌形象宣传推广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推介会上设置了嘉宾致辞、主旨演讲、宣传推介、对话交流等环节,围绕康养旅游、康养提升与休闲发展等热门话题展开观点分享和讨论。同时,全国多家媒体对推介会进行了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报道,对呼和浩特的旅游宣传推广和文旅品牌建设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呼和浩特市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如果说

脚下的万亩敕勒川草原

再现了“敕勒川”的“历史之美”

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成就了呼和浩特的“发展之美”

那么

处处美景一定展现了呼和浩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

走在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

公园、游园、街头绿地等自然美景一路相随

一幅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

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

呼和浩特致力于园林城市建设

让城市绿化更多“彩”

首府四季皆有景

百姓的绿色福祉不断增进

转角遇见“美”

口袋公园装满“微幸福 ”

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

生态园林体系要求

呼和浩特

以“精心”“精致”“精细”为原则

“针灸点穴”、见缝插绿

加大“一见青芯”口袋公园建设力度

通过设计先行,精心谋划

打造口袋公园精品园林空间

开辟老旧城区的“微绿空间”

强化微改造更新理念

全面带动老城区城市功能修补

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绿色休憩空间

让你转角遇见“美”

2022年

我市新建的310个口袋公园目前已全部完工

美丽花境

犹如大自然的调色板

装扮城市道路

让呼和浩特更显生机盎然

今年以来

呼和浩特

“以赛促技”“以赛促学”

在新华大街沿线选取19个点位营建美丽花境

集中展示园艺技能水平的同时

将美丽青城点缀得更加亮丽

水清、河畅、景美、岸绿、花香

为了营造优美的沿河景观

在小黑河、大黑河建了多处浪漫花海

诸如

紫色的马鞭草花海

金灿灿的油菜花海

深粉色的欧石竹花海

每一处花海浪漫爆表

满眼皆绿

“道”处是景

依山而行

傍水而憩

穿林而游

踏草而嬉

2022年

呼和浩特市

新建、续建、改造的300公里城市绿道

包括市本级绿道建设100公里

赛罕区绿道建设70公里

玉泉区绿道建设40公里

回民区绿道建设20公里

新城区绿道建设70公里

目前

300公里的城市绿道已全部完工

“三环路全线贯通不仅让我们回家的路更近了,也让外地游客来旅游、品尝美食更加便捷。”2022年12月25日,全长87.8公里的三环路实现贯通,市民张玉清高兴地说。

近年来,我市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五宜”高品质城市。如今的首府,城市持续焕发新活力,城市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大幅增强。首府正在全力为市民打造更好的城市、创造更好的生活。

“绿色气质”提升“城市颜值”。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城市品质升级。2020年,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正式命名。2022年,围绕黄河支流大黑河城区段流域全面打造大黑河郊野公园。“傍碧水而憩、穿花海而游、踏青草而嬉”——如今,我市“北有敕勒川、南有大黑河”的生态环境屏障和城市绿色生态链已然形成。

车有地方停了,孩子有地方玩耍了,老年人生活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老旧楼院从“面子”到“里子”焕然一新。“宜居”城市建设,让昔日众多的老旧小区“破茧重生”。年逾古稀的巴达玛其其格是老旧小区的居住者和宜居改造的见证者。面对崭新的小区,老人竖起大拇指。“改造得实在太好了。”

2022年,我市确定改造392个老旧住宅小区,涉及住户56326户。目前,已全部完工。

除了改造老旧小区,我市开发包括毫沁营安置保障房在内的一系列保障房项目,安置回迁、保障高层次人才和新市民住房。

硕士研究生小韩来呼市工作后,申请了人才租房补贴。小韩说:“人才租房补贴政策真不错,硕士每月能补贴800元租房费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的负担。”我市着力打造公租房、保障性住房、人才公寓、普通商品房等多层次、全方位住房供给体系,实施高校毕业生租购房补贴政策。

稳就业的同时,积极支持人才在呼创业。硕士研究生胡浩楠在金桥“双创”示范区就挖到了一桶丰厚的“金”:2019年,胡浩楠硕士毕业两年后与两个合伙人入驻金桥“双创”示范区(当时为金桥电子产业园),并先后孵化了3个本土网红,全网粉丝约300万左右,带货牛肉干等特产约1000万元。2021年,胡浩楠的公司走上正轨,目前已招募并组建了20人的高校毕业生团队,在园区发展得越来越好。

我市坚持“做精做特一产、做大做强二产、做优做新三产”,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全力打造宜业城市。

如今,我市工业园区得到进一步优化整合,主导产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两大全链条升级项目强力推进,“两个千亿级乳产业集群”加速形成,首府正从“中国乳都”向“世界乳都”阔步迈进。

与此同时,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现代化工、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技术等“六大产业集群”加速发展,为吸引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整齐的桌椅、明亮的教室、宽阔的操场……2022年9月,北垣小学新雅校区迎来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庞。

为实现高品质“宜学”城市建设,我市全面调整优化教育布局,持续增加优质教育供给,2022年又改扩建了呼市二中如意校区,9月开学时,二中东、西两个校区的学生都能就近入学;同时谋划建设了33所中小学、19所幼儿园,新增9.7万个中小学学位、1.3万个幼儿园学位。

在“宜养”城市建设中,我市还利用自治区优质医疗资源,结合医联体、医供体等医疗资源,加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大力培养多种形式的创业模式,开展养老服务。

目前,我市共有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场所211处,31个街道级养老服务综合体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街道级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市四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80%以上。

2022年,我市又出台了建设“宜养”城市三年行动方案,努力把呼和浩特市打造成为北方地区适宜养生、养身、养心、养老的“宜养”之城,吸引更多人到“美丽青城、草原都市”定居康养。

“冬天最放松的运动就是滑雪了,带着家人一起享受这样的休闲时光,是最幸福的事情。”位于赛罕区榆林镇的马鬃山滑雪场全新升级亮相,众多滑雪爱好者走进滑雪场,体验冰雪运动的乐趣。

呼和浩特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良好,是除石家庄外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省会城市,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游客集散地。把首府建成北上草原、西行大漠、南观黄河、东眺京津的重要旅游目的地、集散地,是“宜游”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

马鬃山滑雪场的启动运营,掀起了冬季冰雪旅游新热潮,大黑河郊野公园体系建设让人们休闲憩息有了好去处。如今,通过不懈努力,北部敕勒川、南部黄河湾景观文化旅游带建设推进顺利。

与此同时,早已按下“快进键”的呼和浩特工业游、四季游、红色游、研学游、生态游等旅游业态通过多年的不断完善,正在跑出“加速度”……

呼和浩特紧紧围绕

“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

城市建设要求

不断总结经验

积极补足发展短板

持续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

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首府首位度

让这座美丽的城市更有温度

生活更有温情

市民更有幸福感

来源:郭秀芬综合 图片:阿拉腾 段磊 王劭凯 杨彩霞 等

统筹/张臻 校读/郭秀芬 初审/王方 终审/阿拉腾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94fb2bf3b0a5a9af4b56f4c67904f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