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看,须弥山石窟在北魏开窟造像完成以后,曾遭到敕勒、柔然等少数民族的战争破坏;北周时期,须弥山石窟开凿造像达到高潮,石窟规模大,造像精美,但同样遭受到北周武帝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的一次大规模的灭佛破坏;隋唐时期,须弥山石窟开凿造像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开窟数量之多,冠于其他各代之上。但是,唐代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也是伴随着民族的冲突和战争,如突厥的骚扰、吐蕃占领原州86年等,都对须弥山石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无论是皇帝的灭佛行动,还是与少数民族的战争破坏,须弥山石窟至今还保存有各代窟龛162座,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约600余尊,是我们今日观赏石窟、了解石窟历史和当地社会历史及民俗地域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传说,须弥山石窟在开凿的过程中,引起了远在西方佛祖的高度重视和关心,经常亲自驾祥云来视察或派人监督检查工程进展情况。经过了几百年的精心施工和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个工程浩大的石窟造像和寺院建设。但是,伴随着民族的冲突和战争,佛法已无法在民间得到广泛的弘扬和传播,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使他们不能借助佛教,祈求他们自身的安全。于是,佛祖从天将中选派了一位大将率重兵来须弥山石窟护法,要让佛法能尽快地在民间得到弘扬。从此以后,佛法在民间得到很快地弘扬。据有关资料记载,北魏、西魏时,皇帝造寺47所,王公贵族造寺839所,百姓造寺3万余所,有僧民200万人;北齐时皇室立寺43所,全国有僧尼200余万;北周时有寺93所,可见佛法已得到了广泛地弘扬。
须弥山石窟自从有了天将率重兵进行护法,使其再未遭受破坏,而且寺院香火也十分旺盛。这位天将经过了很长时期的护法,逐渐产生了消极思想,护法也不那么尽职尽责。长期以来看见寺院收到拜佛香客布施的财物很多,便有了将寺院财物占为己有的想法。于是,便在以后的护法期间,想方设法向寺院住持索要财物,并逐渐发展到自己独吞寺院财物等。这样,寺院因无钱财妆颜佛像,使得有些佛像无法得到妆颜而有所损坏,从此以后,须弥山佛法一蹶不振。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很快传到了观音菩萨那里,观音菩萨将此事如实向佛祖进行了禀报。为了弄清事实真相,佛祖便派人偷偷地前往须弥山进行暗中调查,发现确有此事,于是,佛祖念其在须弥山护法的过程中有功,为了让他思悔改过,遂将其变成了一只野狐狸放养在须弥山上,继续为须弥山护法,不让他再回天庭。
自从这件事情发生以后,佛祖经过再三考虑,又从几百员天将中选派了一位天将去须弥山护法。这位天将刚到须弥山护法的时候,信心很大,能够尽职尽责,使须弥山的佛法又重新得到了恢复,佛法得以继续弘扬,前来须弥山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而且须弥山上的香火不断,也十分旺盛。
可是,这位护法天将看到人间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动了凡心,长期不坚守职位,乱花寺院钱财,并以化缘修佛像为名,到处招摇撞骗,并在佛门净地私下与民女通奸,亵渎了佛门净地。佛祖知道此事之后,心里非常生气,心想,既然你不能尽职尽责坚守职位,而且还勾引良家妇女,于是,就把这位天将变成了一只骚气难闻的骚狐狸,让他四处漂流。为了更好地使须弥山佛法得到弘扬,佛祖正在考虑选派一位得力的天将到须弥山继续进行护法。
来源:宁夏须弥山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