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达音科Kima Classic的诞生,肯定会在说法、理解上有一些歧义,包括对于官方口径中提到的变化我也认为存在一定的不严谨,正好其实我手头是有老版Kima用作对比的,本文借着写Kima Classic的机会,也和大家聊聊我对这2个型号的看法和购买建议。
老样子,开箱配件环节我就简单带过一下。
虽然不少品牌开始推出自身IP对应的二次换卡通形象,但我个人对二次元完全无感,就不做解读,而从产品开箱体验中则是感受到了达音科一贯的配件大厂风范,光是耳塞套就送了多种,而且增加了一种圆筒形的灰色耳塞套,在自带的所有耳塞套类型里,我个人认为这款具备最佳的佩戴深度(有点像Westone的那种感受),声音也较为全面,推荐大家使用。
收纳包则是沿用了隼Pro上同款不同色的布艺拉链包,内部空间相当充裕,额外放一个小尾巴都没什么问题,内部还附有网兜去用来放置一些类似清洁刷、备用耳塞套、转接头之类的小配件。原线方面自然不用担心达音科的用料,高纯度单晶铜镀银Litz,外披的配色也和腔体更加搭调。
Kima Classic腔体本身的棱面较多,外表的工艺也和原版Kima有所不同,是接近哑光质感的,圆润的倒角和腔体也显得整个它的外形看着没有什么金属的凌厉感,小巧的体积也在佩戴舒适度上有所保证。
Kima本身的10mm的DLC动圈单元给到了Kima足够高的素质基底,此外还有N52钕铁硼强磁系统、高张力超细音圈线以及谐振抑制双腔体等,这些东西现阶段放在一个几百元档的产品上可能已经不像几年前那么稀奇了,其目的想必也很简单——有足够“冗余”的素质空间当然是发挥品牌调音能力的最佳保证。
以下截取自官方的文案:
硬件配置一致,声音风格有所不同。Kima三频分布更为均衡,声音更为温润耐听,较为杂食,适应面广;Kima Classic 增加了低频及高频存在感,声音更鲜活立体,流行音乐表现更佳。
不难看出,Classic在Kima的这个版本中显然并不是意味着“古典”,但我在这里表达我的2个观点,首先Kima系列不论是原版还是Classic版,都是可以听古典的,而二者对流行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对于高低频的调整所带来的改变并不是【独立频段】,众所周知,不论是产品调音、还是说艺术绘画、摄影后期中的调色,都是牵一发儿动全身的事情。Kima Classic对于高低频段的增益,带来的结果包括但不限于:结像稍稍精致化、形体感更小,横向声场有所拉宽、层次感的感知更为强烈,声场的边缘稍稍模糊一些、听起来会“辽远”一点,不会像Kima那样有清晰的舞台边界感,同时声音的亮度有所增加、低频减少了肉感和深度,而是更加有弹性、有节奏感。
有时候一两句笼统的概括,解读起来真的包含很多细节。就比如高低频的加强,低频是变肥了、还是变沉了、还是变的更有弹性了,都可以理解为是“增益”了。而在Kima Classic这里,它的低频并没有HUFI化、或者通过增强残响的方式来营造氛围感,而是听着比Kima更有力道、更有节奏感和打击感,这样一来在听Hipop、摇滚等曲目时的表现力会更强,高频部分适当的棱角感也不会在播放这类音乐的时候显得软塌塌的。
如果抛开新老对比,单纯说Kima Classic的话,它是一个声底纯净、信息量足、声音较为现代明亮的产品,和达音科自家TitanS这种略HUFI向的、或者隼Pro这种人声显著突出一些的有明显区别。Kima Classic虽然官方表示定义为流行塞,但它人声的部分其实并不如原版Kima那么突出、厚度也没那么大,反而是一个口型清晰、不那么舔脸的表达方式,人声的部分会稍稍年轻化一些,甜润型的女声要优于醇厚型男声的表现,能够很好地胜任绝大部分的亚洲系女声、包括日系ACG萌音类的曲目。高频的部分Kima Classic清透、清脆、瞬态优秀,声音富有张力、而且能量感的释放不会显得尖锐和刺激,如果觉得Kima的高频过于温和、缺点穿透力的话,Kima Classic是更合适的选择。
Kima Classic我认为是一个相对更大众、更接近一个可以盲狙的调音,Kima则适合那些更注重中频、声音厚度、以及不喜欢声音有棱角感的用户。对于素质方面二者都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以699元的价格衡量的话属于是同价位的绝佳水准,Kima Classic的出现也进一步增强了这个系列的竞争力,带来了一个更杂食、可能更符合市面上主流口味的平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