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15岁女生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的微博话题登上热搜,扎了不少网友的心:
连人民日报也忍不住夸赞她是“现场最年轻的科学家”:
这位年仅15岁的少女科学家,来自华师大二附中高一,名叫谈方琳。
她的研究的课题是“斐波那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这个课题解决了贝祖数的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计问题,改进了加拿大数学家Rankin教授于2013年在《美国数学月刊》上给出的一个粗糙的估计式。凭借该课题获得了“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一等奖、专项奖一项。
网友纷纷评论:别说15岁了,我35岁了连她的研究题目都看不懂!
是啊,小小年纪就能取得如此成就,我们难免会猜测这应该是一个“天才少女”吧,智商140+,天赋异禀型的,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天才”源自良好的家庭教育
谈方琳的父母都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数学老师,谈爸爸除了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外,还有很多头衔,比如国家首批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
受父母的影响,谈方琳从小就对数学感兴趣。小学阶段参加了一些数学竞赛的补习班,谈爸爸解释道:“(去竞赛班)主要是去学知识,没有去参加数学竞赛,因为参加竞赛要刷题,会占用很多时间。”
初一时,谈方琳发现自己对数论方向更感兴趣,于是谈爸爸便帮她联系了华东师范大学研究数论的一个数学教授,帮她引路。
从初一的暑假开始,谈方琳便跟着这个教授做研究。其间,她在教授的引导下,翻阅《美国数学月刊》上的相关文章。她随后的课题成果,就是改进了加拿大数学家Rankin教授于2013年在《美国数学月刊》上给出的一个粗糙的估计式。
良好的家庭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小方琳从小就对数学充满兴趣,并且在父母的鼓励和引导下,小方林在初一就找到了奋斗的具体方向。
除了做学问外,父母对小方琳为人处世的影响也很大。自从谈方琳在网络上一炮而红后,谈方琳及其家长都对冠名“少年科学家”的说法说“不”,认为有点言过其实了,同时还推掉了多家媒体的专访要求。
谈方琳父母说,孩子只是尝试着作一点课题研究,冠名少年科学家实在是言过其实。他们也不想孩子的学习环境被过多打扰。而谈方琳自己则表示,“我喜欢追科学巨星。而科学巨星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脚踏实地、淡泊名利”。谈方琳身上这种低调、踏实的气质,体现着家长言传身教的力量。
“天才”源自努力与勤奋
被称为亚洲最好的斯诺克选手丁俊晖,曾发表过一篇演讲——《没有不努力的天才》。他说:“生活中也确实有天才,为了应付一些考试,他就在考试之前临时复习,学会考试的这些题目,考完了以后他就完全忘记了,这不叫天才,这是偷懒。真正的天才是从努力开始做起的,从最底层开始做起的。”
真正的天才是从努力开始做起的,谈方琳也不例外。对很多同龄人来说,科创获奖无数,谈方琳已是“学霸”,但她每一刻都没有放松,她的口头禅就是“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她认为自己只是尝试着做了一点小研究课题,根本没有资格炫耀。
在今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上,小方琳也抓紧机会向光遗传学的创始人、2019年沃伦阿尔珀特奖获得者吉罗·麦森伯克询问:做课题最重要的个人品质是什么?。
在收到顶尖科学家的答复和鼓励后,小方琳说:“遇到困难后,我需要不停地去吸收新知识,更多地去和教授讨论,在课题上花费更多的时间,我相信,最后一定会有所进展的。”
当谈到未来可能要走上的科研之路。她说:“做研究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好的研究成果肯定是“十年磨一剑。我将来愿意尝试这样的研究。”
如此优秀,又如此努力、上进,难怪连央视主播郭志坚都说:必须为这位小姑娘点赞,她打开了我们对中国年轻一代的想象空间。
进击中的少年们
不得不感慨一下,从“诗歌才女”武亦姝,到“少女科学家”谈方琳,近几年,为人熟知的“天才”少年们越来越多了。
包括此次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上,除了被誉为最年轻的科学家谈方琳外,还有来自北京四中正读高三的王砚弈(他曾以“一种快速自稳定影像平台”项目获得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年仅16岁就以第三作者,在SCI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潘柏乐;杭州二中的高二学生陈逸晗;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潘阳.......
天赋加努力,加上父母有意识地保护、引导他们天赋所在,现在的孩子们的成长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不管是艺术、国学、体育,甚至是科研领域,都能看到孩子们的身影。
你可能觉得是那些孩子聪明,也可能觉得是因为孩子的父母足够优秀,可我们在翻看这些孩子的成长史时会发现这些孩子的父母职业各异,有些是大学老师,有些是商人,也有普通职工......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点便是花很多时间陪伴孩子学习,花很多心思挖掘、引导孩子天赋兴趣——
例如武亦姝的父母在晚饭后就会关机,一起陪孩子看书;谈方琳的父母为孩子感兴趣的数学方向联系导师;潘柏乐的父母,在他九岁时候,就给他买了一套化学实验箱在家里做实验......
因此即使我们自己本身不是大学教授,我们的孩子目前看起来似乎也“平平无奇”,但我们仍可以从这些家庭中学到很多东西,即与其给孩子设定什么目标,不如给孩子可以变得优秀的土壤,孩子自然就会伸展向更广阔的天空。
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努力、坚持,未来,孩子的人生或平凡或精彩,我们都会无愧无悔。
因为,我们都曾尽力过。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8EUe24BMH2_cNUgXK6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