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量决定寿命”,吃得越多“走”得越早,是真的吗?

2024-06-22     京津冀消息通

近些年,网上又疯传“饭量决定寿命”的言论,这种观点认为,一天吃多餐,且每餐都吃“十分饱”,容易增加身体患上某些疾病的风险,给健康埋下隐患。这不免让一些“大胃王”十分揪心,担心自己吃得越多,“走”得越早。

那么,饭量太大,吃得太多,真的会减寿吗?

能吃不一定是福

吃得太多、暴饮暴食,它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是日积月累而成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人体来说,长期摄入能量过剩,容易导致肥胖。中医理论认为,“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肥胖者气血运行不畅,易出现气滞血瘀,身体哪些地方一旦出现了气滞血瘀,哪里就容易生病。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因此,适量饮食,遵循“七分饱”原则,是维护身体健康的关键。

《养生延命录》提倡的饮食原则是“食不过量,饮不过度”。“七分饱”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七分饱”,即在感到饱腹的同时,还能继续吃下少量食物时,便停止进食,以达到营养均衡而不过量。这一原则也与《黄帝内经》中提倡的“饮食有节”不谋而合。

长期节食能“延寿”吗?

我国自古就有“辟谷养生”之说,意为在一段时间内“不食五谷”,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加上近些年“断食疗法”逐渐风靡,很多人将不吃饭当作一种新潮的养生方式。

如果说吃得太多可能会给脾胃造成负担,从而影响身体健康,那么吃得太少或长时间不吃饭又会对身体造成哪些影响呢?

中医认为,适度节食有助于调养脾胃,促进气血生化,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然而,长期过度节食可能会导致人体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器官的正常功能。

脾胃作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其健康状态可直接影响人体对营养的吸收与转化;过度节食可对脾胃造成直接伤害,心和肺等重要的脏腑也会因为营养供应不足而导致功能无法正常运转。

因此,不应将节食视为延年益寿的“捷径”,应理性运用此类方法,以免损害身体健康

对三餐进行健康“管理”

想要“以食养身”,就要正确理解这些养生智慧,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持合理饭量,摄入均衡营养,让正确的养生理念融入每一餐中。

定时定量:“饮食以时最为贵”,强调了定时定量进食的重要性。合理安排三餐,做到早餐摄入充足的蛋白质,补给一夜睡眠的消耗;午餐摄入充足的能量,以支撑一 天的生命活动;晚餐不宜吃得过饱或过于油腻。三餐按时吃,营养均衡,有助于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细嚼慢咽:《养生四要》中强调“细嚼慢咽,以利消化”,细嚼慢咽、充分咀嚼食物可减轻胃肠负担,促进消化吸收。除此之外,细嚼慢咽还可以减缓血糖上升的速度,防止出现高血糖。

规范饮食结构:饮食要“因人制宜”,对于不同体质、年龄段以及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来说,饮食结构也应有所差异。老年人脾胃较常人虚弱,应选择质软、易消化的食物;儿童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既要保证摄入充足的食物量,又要保证食物的营养丰富;体质寒凉者,应适当吃些属性温补的食物,如生姜、羊肉等;体质燥热者,可选择一些属性清凉的食物,如绿豆、冬瓜等。

来源:湖北疾控

如何正确吃瓜?

天一热就不想吃饭,怎么办?

高温天气,喝水的正确打开方式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868339c79304ed92ed33f34cb711b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