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 × 许知远:逆流而上,穿墙而过

2023-05-04   单向街书店

原标题:冯远征 × 许知远:逆流而上,穿墙而过

2023 年,冯远征 60 岁了。他原计划退休,只接想拍的戏、无拘无束出去旅行,临时受命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简称“人艺”)院长完全是意料外的事。

冯远征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暴烈的安嘉和,是《天下无贼》里翘着兰花指打劫的“蓝猫”抢匪,或者《非诚勿扰》里那个妖娆的“艾茉莉”。冯远征总在演绎一个异端、边缘人,是制造混乱的存在,而这个维度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又经常被忽视。

“他是一个有很开阔世界观的人。”许知远说,冯远征以戏剧演员入行,乘电视媒体时代之风进入名利场,现在,他是“人艺”首个演员出身的院长——需要让演员人格中那个感性的自己变得理性一些。

冯远征也这样调侃自己,“我的人生,在混乱中有序进行。”

放弃高考学跳伞,他因为太瘦被踢出队伍;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他又被告知“形象一般”,不予录取;本想一走了之在国外成就一番事业,又遭遇德国震荡,两年后中止学业回国。

如同著名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所揭示的那样,人生在不断地等待中、无限循环中度过。每一个“美梦落空”的背后,是另一个选择莫名其妙出现。冯远征被无数个意料之外的选择塑造,“从各种墙中穿过去”。

本期《十三邀》,许知远同冯远征一起,又一次走进戏剧的台前幕后。

点击观看本期视频

戏剧工具箱

从古希腊的露天剧场到中国古代的勾栏瓦舍,戏剧永远是充满酒神精神的全民节日庆典。它比古登堡悠久,是“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反面,从古至今需要身体在场的活人与舞台上的表演者充分碰撞。现代人放下手机、进入剧院,仍可迅速穿越回古代广场,收获绝佳的群体狂欢体验。

古罗马环形剧院

“幕”

根据一出戏剧的不同情节安排,演员、舞台布景会重新调整,这个过程以“拉大幕”的方式,让调整过程尽可能不暴露在观众的视野范围内,保证戏剧的沉浸式、陌生感。而掌握一定节奏、配合需要拉幕,是完整的戏剧演出的一部分,有时候甚至能制造神来一笔。

戏剧表演的三大基础流派

# 斯塔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主旨在“解放天性”,演员不是在舞台上演戏而是在过生活,也因此,这种表演流派也被称为“体验派”,表演者不是去模仿人物,而是去感受人物继而成为人物。

# 布莱希特体系

提倡“距离感”和“陌生化”,主张表演者高于角色并驾驭角色,表演剧中的人物而不是去融入到角色中去,随时进入,随时跳出,与角色、观众都保持一定距离。

# 梅兰芳体系

程式化的表现手法,重点是突破时空限制,营造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但又很富有意境的舞台世界,使得戏剧的形式感、观赏性最大化。

格洛托夫斯基

格洛托夫斯基脱胎于三大主流派系,但与之最大的区别是,他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好演员,人身体的潜能是无穷的。这一戏剧观的核心在于延续“质朴戏剧”理念,摈弃一切高屋建瓴的表演技巧追求,重视演员的肢体和声音表达,因此非常注重演员的热身训练,期望演员在舞台上不断超越极限,爆发出无穷的能量。

人艺小史

1952 年 6 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成,首任院长为剧作家曹禺。

1953 年 4 月 1 日 —— 4 月 26 日,首部话剧《春华秋实》在人艺上演,活跃于人艺舞台几十年的童弟,在其中扮演“黄庆元”一角。

《春华秋实》剧照

1953 年 11 月 13 日 —— 11 月 29 日,《龙须沟》上演,讲述臭水沟旁小杂院四户人家在巨大社会变革中的人生起伏,于是之扮演“程疯子”一角后大红大紫。这是人艺探索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开端。

《龙须沟》剧照

85 级的吴刚、冯远征、丁志诚、王刚、高冬平被称为“人艺五虎”:冯远征刚离开跳伞队伍,吴刚在西城区的一个派出所工作,王刚来自北京市公安局,高冬平在彩画厂工作,丁志诚则是地质研究院博物馆的管理员。两年的学员生涯到了尾声,毕业在即,冯远征进入话剧《北京人》剧组,饰演曾文清一角。

1992 年,老一辈的演员陆续离退,随后新演员逐渐成长起来,包括冯远征在内,濮存昕、宋丹丹、徐帆、陈小艺、杨立新、何冰等人开始接棒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