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成就王羲之的人,不是李世民、宋徽宗,而是这位“书痴”帝王
“圣”字在古代有着崇高敬重之意,代表其技艺才学过人,值得被世人称颂千年,例如王羲之书法富有婉转灵巧的变化,畅快生动的章法、结字布局,以及虚和清幽的风韵,感染了诸多艺术爱好者,夺下了“书圣”一称,那么王羲之这个“书圣”的称号是谁封给他的呢?
有部分人认为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初唐时期李世民推崇王羲之法帖,培养了一批继承“二王”笔法的书法家,像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还有之后的张旭、怀素、颜真卿、陆柬之、孙过庭等人,都钻研取学其笔法,继承秀逸典雅之风,用笔飘逸流美,从中激发灵感,独创自我书风。
就算是力破秀逸之风的颜真卿,也曾向张旭取学过“二王”的变化之势,并且后世的学书者受唐代法帖影响较深,在千年时光中王羲之的法帖成为家中必备,因此他们认为是李世民成就了王羲之,当然也有人反驳认为宋徽宗、宋高宗更值得称颂,因为他们在创新的“尚意”之风中。
开辟“复古”之路,通过帝王的号召力,找回魏晋的法度跟风姿,让王羲之的书法重新“获宠”,也有无法磨灭的功劳,其中真正成就王羲之的人,并不是李世民跟宋徽宗,而是南北朝的一位“书痴”帝王——梁武帝萧衍,他自幼文武兼修、才华卓越,擅长音律书法,尤其痴迷于书法。
不仅勤加练习,还著有《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古今书人优劣评》、《书评》等书论作品,张怀瓘曾在《书断》中记载:“帝好草书,状貌亦古,乏于筋力,既无奇姿异态,有减于齐高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王羲之的书法虽然立于崇高地位,受到世人认可与偏爱,但是没有到达“成圣”的地步。
恰好萧衍十分看好王羲之、钟繇的古雅生动、简洁大方之态,于是在全国推行其字,例如他曾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说:“子敬之不迨逸少”,还称赞道:“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对于钟繇也评价曰:“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同时他还将民间收集的王羲之真迹进行辨认整理,为后世临摹其字提供便利,让书坛真正刮起一阵“学王”风潮,使其字走进大众视野,体会其中精妙,从而环环相扣得到后人青睐,由此可见王羲之的成功,除了天分跟努力,也离不开梁武帝的推波助澜,还为书法确立了神韵之美的鉴赏法则。
造诣确实值得称颂,当然他本身的书艺也可圈可点,甚至都不输给专业的书法家,能在帝王书法中排进前三,可惜其传世书作极为稀少,受人称颂的就是草书《异趣帖》,此作用笔秀逸婉转、浑然天成,轻重粗细之变节奏有序,尽显鲜活意态,当为“神品”,此作在明代时被董其昌认定为真迹无疑,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中。
您对梁武帝的书法有何见解,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