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化岛回军:朝鲜大将李成桂的陈桥兵变

2024-01-11     冷炮历史

原标题:威化岛回军:朝鲜大将李成桂的陈桥兵变

威化岛回军:朝鲜大将李成桂的陈桥兵变

公元14世纪中期,原本强大的蒙元帝国已呈崩塌之势,取而代之的明朝则看似更有攻击性。这让邻国朝鲜内部出现严重割裂,形成亲蒙派与亲明派的相互对立。

最终,大将李成桂抓住机遇,用一场朝鲜版的陈桥兵变推翻高丽王朝。从而扭转了整个半岛的历史进程。

依附蒙古霸的小强

13世纪的蒙古帝国 统治了几乎整个东亚大陆

公元13世纪,蒙古帝国异军突起,将原本四分五裂的东亚各地强行兼并在一起。其势力范围从漠北草原绵延南海之滨,横跨整个帕米尔高原,直至更为偏远的朝鲜半岛。其中,东北亚地区被设置为辽阳行省,共辖七路、一府、十二州以及下属的十个县。其南部的双城总管府,直接与朝鲜的高丽王朝接壤。

从1258年起,今属朝鲜咸镜南道的永兴城,落到元朝双城总管府的控制下。到了1271年,蒙古人又在半岛上的平壤设立东宁府,并在后来升级为东宁路总管府,南侧自然还是与高丽朝鲜接壤。至此,帝国与附庸小邦间的稳定边界确立。双方在以西部的慈悲岭为界,东部界限则在当时的小城铁岭。

元朝的辽阳行省紧挨着靠自身顽强生存的高丽王朝

后来,随着蒙元帝国的势力收缩,半岛西北部地区被重新还给高丽。此时,两国边界已经比较接近后来样式。在西北端,大约就以鸭绿江的入海口为界。至于半岛东北部,继续保持以双城总管府南侧的铁岭为界。这个蒙古帝国治下的铁岭,就成为了后来朝鲜咸镜道与江原道的界山。因此,高丽人在被蒙古帝国持续压迫的同时,也算稍稍恢复些早期版图。

另一方面,高丽王朝也开始悄无声息的向北扩张领土。作为地区唯一靠坚持抵抗而保存国体的政权,朝鲜人无疑在内心深处留存着一份小小傲娇。毕竟,国王与整个宫廷都被完整保留,不仅胜过灰飞烟灭的金国和南宋,也好于沦为地方土豪的大理段氏。公元1297年,他们出兵占领双城总管府的登州、高州等地,初步完成了开疆拓土之梦。

高丽王朝与元朝的边界

直至1356年,高丽王朝开始由恭愍王统治,进一步对北方边境虎视眈眈。他利用元朝的衰退出兵占领双城。那里不仅有滞留的蒙古和女真人口,也有被强制迁徙拓边的朝鲜土豪。日后声名鹊起的李成桂,从小就生活在这片三方交界地带。当地的众多遗民投诚,也为高丽军队增添出不少战力强悍的骑兵部队。

与此同时,蒙元正被各路军阀和农民起义弄到焦头烂额,所以高丽对当地的再征服非常顺利。不过仅仅三年时间,席卷东亚大陆的红巾军便蜂拥而至。面对这些杀红眼的武装暴民,高原本的驻军根本抵挡不动。最后,还是靠李成桂这样的北方土豪出手,才将蝗虫般的顽敌彻底消灭。

红巾军对朝鲜的入侵 成就了北方土豪李成桂

然而,上述成果只是高丽北方混乱的开始。1362年,元将纳哈出试图反攻双城,但被熟悉蒙古骑兵战术的李成桂击溃。两年后,又有半岛北面的女真尝试南侵,一度成功攻占咸州。无奈之中,高丽王朝又是派李成桂挂帅出征。这位自小与女真人混居长大的蒙古化将军,很快就将昔日邻居们痛打出境。

这一系列胜利,既有效确保高丽王朝的北境安全,也在无形中拔高了李成桂政治地位。虽然家族起源于南方的半岛腹地,但经过三代人迁居北方的经历,已经让他们在实际上与高丽王朝境内的南方贵族们分道扬镳。

朝鲜与辽东边境的北方骑兵

帝国后遗症

蒙元崩溃后 朱元璋开始以南京为中心重组帝国架构

公元1369年,高丽军队再接再厉。他们利用蒙古崩溃,而明军尚没有北上的关口,两度出兵越攻打辽东。其领土欲望已经不再满足于以鸭绿江南侧,大有恢复夕日高句丽王朝版图的巨大野心。

不过,元朝的整个辽阳行省在1371年向明朝投降。虽然朱元璋打出的口号是驱逐鞑虏,但也经常以蒙古帝国的继承者自居。正因如此,很多区域虽不属于两宋版图,却也陆续成为新王朝的固有边疆。譬如在辽东,朱元璋就设置有辽东卫指挥使司,专门派刘益出任指挥同知。

明朝初期的辽东形势图 基本与元朝差别不大

当然,明朝在辽东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刘益很快就被反叛将领杀死,让朱元璋不得不派马云等人带兵北上,重新设立了定辽都卫。后者在当地建立了不少卫所城池,并最终将整个防区升级为辽东都指挥使司。

由于明朝在辽东地区的扩张,直接阻挡住高丽的继续北上企图。一方面是明朝将内地军户迁徙到当地驻屯,另一方面又从北方招募亲善自己的女真部落,迅速填充至鸭绿江和图门江沿岸。尽管心有不甘,高丽方面却不敢轻举妄动。尤其是在明军击败纳哈出的势力后,整个东北亚都暂时找不到可以帮助其抗衡大明的第三方势力。

明朝将领与士兵形象

朱元璋感到非常满意,也顺势向高丽发出了通牒:铁岭以南的地方依然归你们自己管理。大家过太平日子,不要来越境找事!新登基的高丽辛禑王却不想就此放弃。他派特使朴宜中到南京去向朱元璋解释,讨要不少位于铁岭以北的领地。但两国人对铁岭位置的不同认识,最终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风波。

原来,明朝在完成辽东的战事后,开始设立自己的铁岭卫所。按照朱元璋钦定的制度,每个卫所都有身负军籍的兵员为主。除去那些只有守城职责的武装农民,每个卫所还有一定比例的专职军人。这些卫所本身也就是一个大明王朝的军事要塞。辽东的明朝官方更是派人度过鸭绿江去张贴告示,向高丽人宣誓主权。

高丽辛禑王与王后

明朝原本想设置的铁岭卫,其实在更北面一些的奉集县。辽东地方官可能是出于邀功等原因,直接将目标直指鸭绿江以南的朝鲜地界。

如此一来,长期积压在高丽王室心中的不满情绪就再度爆发。当2000明军开始南下的消息传来,辛禑王便下令将赶来张贴告示的26名士兵俘虏。而且为彰显自己的抵抗决心,决意处死了其中的21人,等于正式向朱元璋摊牌。

朝鲜国王出行图

朝鲜版陈桥兵变

明初绘制的版图 朝鲜半岛的比例很大

公元1388年,朱元璋在南京面见高丽王朝的使节朴宜中。虽然后者一直忙于化解争端,却依然没能阻止双方开始各自的军事动员。明太祖在询问铁岭卫所是否在奉集县设立完成后,断定是朝鲜方面故意挑起事端,勒令整个辽东地区备战。

在此之前,高丽王朝已经先一步完成准备,由李成桂担任远征军的最高统帅。但后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朝鲜进攻明朝是以小击大,而且在夏季出兵容易让贵族和士兵们都错过秋季收获。他还提醒辛禑王,要注意越来越频繁攻击南部海岸的倭寇。最后为叫停出兵,甚至公开摆烂:由于气候多雨,大军集结容易爆发流行病。湿润的气候也让蒙古弓容易胶解,所以不利于作战!

朝鲜军队中的步行弓箭手

但辛禑王已经打定了北伐念头。毕竟几百年来,除势不可挡的蒙古人外,高丽王朝一直在对抗北方强邻的战斗中不落下风。无论是过去的辽国和金国,还是近期的蒙古、女真军阀,都没有从朝鲜身上占得便宜。乃至红巾军的劫掠回忆,更让他打定与明朝开战的决心。

当年5月,高丽军队渡过鸭绿江后驻扎至威化岛,李成桂再度请求撤兵却仍不被允许。鉴于征辽之事断不可行,这位大将决定发动叛变,高举“除君侧之恶以安生灵”的旗号名回师开京。朝鲜版的陈桥兵变就此爆发。由于手握全部精锐力量,仅仅到6月3日便控制都城。辛禑王与权臣崔莹被囚禁,内廷大权落入这位来自北方的土豪之手。

进军到威化岛的高丽精锐部队

位于鸭绿江上的威化岛

不久,善于见风使舵的攀附者们开始劝进。他们将一本《汉书霍光传》送到李成桂手中,后者自然对含沙射影的内容心领神会。于是将辛禑王废黜,扶持他的儿子辛昌登上王位。接着奉行同明朝交好的外交路线,甚至带头穿起大明衣冠,原先非常流行的蒙古装束则被严令禁止。

由于李成桂的谋反得手,明朝方面也停止了战争准备。双方的国境继续以鸭绿江为边界。至于引起两国风波的铁岭,也在多年后被朱元璋下令搬迁,终于来到今人熟知的银州附近位置。

最终让自己登上王位的李成桂

历史的转折

今天的铁岭选址 来自朱元璋当年的命令

在威化岛回军事变后,李成桂终究没有抵抗住权力诱惑,建立起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李朝。

这场风波无疑是半岛历史进程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原先的高丽王朝虽称不上强大,却屡屡以顽强作风逼退外敌,内部也多由具备皇室血统的贵族管理。但由于李成桂和宋太祖赵匡胤类似,是通过军事政变上位,故而非常重视对地方贵族的压制。一整套儒家风格的中央吏治模式被贯彻下去,逐步取代为国家维系武德的地派系。

原先的高丽王朝 一直是入侵者的噩梦

作为回报,李朝在表面上获得长治久安。直到约200年后,丰臣秀吉的日本大兵渡海而来,几乎是轻而易举的将官军击溃。李成桂时代的精锐北方骑兵后裔,仅仅发动了一次软弱无力的反击,便在地位低下的日本足轻面前败退。

当然,始作俑者李成桂未必能看的那么深远。他一直希望能交好大明,却没得到朱元璋本人的青睐。后者不仅没有因战争平息而给予好评,甚至经常以篡位为由拒绝承认新朝地位。直到李成桂晚年,同样靠篡位登基朱棣成为大明皇帝,心心相惜的两人才终于在地位问题上达成默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449b28ddd6a8b5566e5987879084e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