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桥》在合理与瞎编之间反复横跳,却拍出战争片最该有的样子

2022-02-05   青春的节拍

原标题:《水门桥》在合理与瞎编之间反复横跳,却拍出战争片最该有的样子

国庆档期,《长津湖》以雷霆之势打破我国院线票房记录之后。

估计没有多少人能想到,博纳会在短短数个月后的贺岁档,就推出了影片的续集。

为了将之前的热度延续,以期实现票房成绩的最大化。

这样的制片速度,简直堪称如军队般高效。

而没有令人失望的是,初一上映后,《水门桥》首日票房达到6.67亿,创下了惊人的记录。

从电影方面来看,《水门桥》不仅和《长津湖》的内容呈现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甚至于也算开启了一种战争片的全新叙事模式。

以小见大,丰满的细节呈现,更拍出战争的残酷

在现实战场中,战争的模式,其实更多时候,并不像之前《长津湖》里展示的那样。

战况激烈、短兵相接的遭遇战,从来不是大部分战争的真实面貌。

为了攻占一个据点、一个山头、一个碉堡,有时候甚至要经过数个小时的拉锯。

也许在如同绞肉机的反复的交替争夺中,优势方才能把战线往前推进数十米。

以经典的战争电影《八佰》和《血战钢锯岭》为例,两部电影分别展示了火力优势和劣势两个阵营的战斗情况。

被围困在四行仓库,死守界桥的战士们,以有限的兵力抵挡了日军四天的疯狂围攻。

而在《血战钢锯岭》一片中,美国军队在密集火炮的压制下,为了从钢锯岭实现登陆作战的战线推进。

前后发起了数次进攻,都被日军击退,也造成了极大的伤亡。

所以其实从真实的战争视角去复盘,《长津湖》对于战争的还原度实际上十分有限。

而这次《水门桥》的拍摄方式,就很好地借鉴了前辈们的经验。

除了开篇的一场追击战,缴获美军火力的一场,用较为电影化的方式呈现之外。

本片的大多数战争描写,都无限趋近于战争该有的样子,绝对会令军迷大呼过瘾。

尽管相比于此次战役的真实情况,电影依旧进行了相应的艺术加工。

但是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去拍摄一场战斗,这种精细化的呈现,应该也会在《八佰》和《水门桥》之后,成为一种主流的战争片拍摄方式。

战争中的英雄,从来不是杀敌最多的那一个

比如在片中,七连和九连执行的任务,基本上属于特种作战任务,必须交由特种作战部队进行完成。

而且分析实际上的后勤支援和火力差距,这也是一场近乎于自杀式的行动。

七连和九连作为片中塑造的尖刀连,不仅团队整体单兵作战能力强。

两位连长和指导员这样的领队也具有很好的战术素养,再加上整体的执行力极高,这样的背景设定下,为影片的拍摄创造了很多爽点。

从单兵看,前部阵亡的雷爹是妥妥的精英级炮手。

伍万里是超级投弹手,平河是顶级的狙击手。

指导员梅生除了有战术指挥能力,也是很好的驾驶员。

加上伍千里、余从戎和谈子为,这些都是单兵能力极强的步兵单位。

这么一套班底就是放在好莱坞大片里和史泰龙组建的敢死队PK,感觉也丝毫不会落在下风。

可在实际的战斗中呢?他们不仅做不到全身而退。

甚至以全编阵亡的代价,最终也没能彻底完成任务。

而这正应了第一部结尾,段奕宏骂醒易烊千玺角色的那段话:

不是杀敌多的就是英雄,那些冻死在路上,还没看见敌人就倒在空中火力压制下的战士,就不是英雄了?

从九连第一次突袭炸桥,到两连队合流后的第二次总攻。

以为完成任务后,发现美军已经做出应对,然后开启了第三次总攻。

明知完成任务的代价也许就是全体阵亡,但这帮战士们也没有丝毫的退却。

也许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志愿军战士的智计百出、英勇作战,可实际上的战斗远比我们看到的惨烈。

首先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立场互换。

防守水门桥的如果是志愿军战士,而炸桥的变成美军。

他们需要付出的行动和代价是什么?也许只是一些空中战斗编队的一次简单的投弹任务。

而志愿军战士,却需要以数百名战士的生命去完成。

当战士们第一次奇袭水门桥成功后,观众认为即将到来的应该是战局的翻转。

可实际上仅仅一辆坦克,就足以将志愿军的数个战队小队都全面压制。

这时候我们再回想《长津湖》村庄战斗的桥段,是不是感觉两辆坦克的战斗力天差地别?

实际上作为二战时期美军的主力坦克,片中出现的雪曼坦克,尽管在欧洲战场上显得不够霸气。

但在美日两方的争斗中,可是让日军尝尽了苦头。

机动作战单位对于步兵的火力优势,就像是武装好的成年人,对战一个幼儿般巨大。

只有真正体现出这种差距,才会让平河和伍千里炸毁坦克的壮举显得伟大。

而不是像前作中,随便跳上坦克就能塞个手榴弹进去一窝端了。

这种火力上的差距,在本片中被真实还原。

恰恰是因为保留了这种火力的真实差距,即使片中将敌人的士兵塑造得再无脑,也为影片保留了最后一丝合理性。

火力优势带来的巨大容错率,才让片中自大傲慢的美军形象变得稍微可信一些。

而如果我们回顾两部片子中的一些细节,会发现志愿军在让美军体会到如地狱般的战斗的同时,实际上自己也饱受着地狱的煎熬。

比如运兵的火车刚刚开出边界,一轮空中轰炸就迫使志愿军化整为零。

七连刚刚挺进到乱石阵,仅仅是零星的战斗机巡逻编队,就有可能让他们全军覆没。

后来这些纯步兵单位,在后勤补给不足的情况下徒步推进。

外面是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身上却只有薄棉衣御寒,他们却硬是咬着美军发起了无数次进攻。

而在长津湖最后一场会战中,本以为拿下北极熊团就算结束战斗了。

结果轰炸机编队的出现,让一场大胜变成了惨胜。

事实就是,当普通步兵单位暴露行踪之后,我们当时面对空中作战单位是无可奈何的。

于是在《水门桥》里,当李晨饰演的余从戎抱着电台跑上山头要和大部队联络时。

远处再次飞来的战斗机群,对于战场上的战士们而言,带来的就是绝望。

而此时片中余从戎骂出的那句脏话,应该就是对这场战斗中双方火力差距,最直观的表达了吧。

看到这里,小荐也不得不感叹,如果为了保卫国家需要我们从军。

我们可以奉献自己的生命,但是纯步兵单位对战海陆空立体作战的敌人,真的太不理智了。

这样的战争,也许只有当年的革命先烈敢于去较量。

也只有当年的那些先烈,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赢得战争。

前面说了很多,从每个环节去看,我们几乎都无法赢得这场战斗。

可志愿军战士真正伟大之处在于,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无论要付出多少伤亡的代价,他们最终都能够将作战目标实现。

这才是军人最可贵的精神,这也是战争片最能打动人的真情。

正是在烈士们的牺牲后,我们才得以用这些鲜血换回的和平,去发展和壮大自己。

至少未来我们再面对任何敌人,都不会再像曾经在朝鲜战场上那样,需要付出过大的代价去换取行动的胜利。

伍万里的蜕变,就像是立地成佛的悟空

除了影片拍摄方式的改变带来的进步,本片中最大的亮点,大概就是易烊千玺的演技了。

尽管《奇迹笨小孩》还没来得及看,但是听说里面他的演技会更好。

真心为他从偶像到演员的蜕变而高兴,也希望其他流量明星可以多多学习。

说回伍万里这个角色,在前作中的他,怀着一颗为国出力的心。

民族大义上妥妥的爱国青年,可在为人处世上,冲动、虚荣、不服管教,可以说有着很多缺点。

但是战争让他快速长大,他开始服从于团队,磨去棱角。

尽管水门桥里,他还是团队里最稚嫩的一个,但是我们看到了他从男孩到男人的转变。

与西方文化推崇的质疑权威和个人英雄主义不同,我们的东方文化里对于集体主义无限推崇。

于是伍万里就像是孙悟空一般,从野猴子变成了斗战圣佛。

这样的转变在我们很多的艺术作品中都会出现,而这也是我们的社会一直保持的,对于年轻人的培养方向。

尤其是在00后逐渐走向社会之后,这样的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他们显得比之前所有年代的年轻人,都要更加的叛逆。

这代年轻人,如果最终没有在九九八十一难中,实现孙悟空式的转变。

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未来,都势必将面临改变。

而对于影片,最后伍万里作为七连最后的一员,向张涵予饰演的司令官要求恢复七连编制的结局安排。

个人觉得就是见仁见智的处理手法了。

提醒一下各位,片中段奕宏带的九连,应该是全连阵亡,编制肯定是没了。

然后,伍万里成了战斗英雄衣锦还乡,部队为他颁发了锦旗。

可军人的荣耀,从来都不是这些。

看到最后,我想到了另外一部经典的华语电影,张涵予主演,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

把这两部片子连起来看,也许会更加发人深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