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网友发文说襄阳诸葛亮中学七年级一位老师在批改孩子作业时,给学生写的评语是:“全班最差,你是孤儿吗?没人管吗?”
事件爆发之后,诸葛亮中学办公室人员表示会彻查此事,如事情属实,将约谈这位老师。
此次事件一出,立刻引发众多网友热议,我们来看一下某平台网友的评论:
这个事件看似偶然,却实非偶然,记得豆妈家孩子刚刚上一年级时,有一件事让豆妈至今印象深刻。
开学大概一周左右,有一天老师在群里发了一张某孩子的照片,说晚托时别的孩子都在写作业,这个孩子没带铅笔,所以他的作业没有写,发了一节课的呆。
我当时看到老师在群里这样说,直接惊呆了,孩子忘记带笔,不能让他自己找其他同学借一支吗?让孩子坐在课堂上发一节课的呆,一个字的作业都没写,难道是这位老师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吗?这难道不是老师情绪化的体现吗?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学校把“家校合作”主题作为教育孩子的很重要的法则,诚然,孩子的很多问题是有家庭原因,可是在我的理解里,孩子的教育确实要家校配合,回家之后的问题由家长负责,在学校出现的问题,不应该是老师负责吗?
小学一年级孩子忘记带文具书本是很正常的事情,此时不正是锻炼这个孩子处理事情能力的最好机会吗?让他自己想办法去找同学借笔来写,自己为自己没带笔这件事做出弥补,不应该才是当前要做的事吗?孩子既会经由这件事涨了教训,知道下次一定要带齐文具和书本,又锻炼了他处理事情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不是一举两得吗?
再回到开头那个事件,老师非但在学生作业上批注了“全班最差,你是孤儿吗?没人管吗?”这样侮辱和诅咒性的评语,还公然把评语发到了家校群,这是对学生和家长的极其不尊重,那么老师这样做的底气,又是什么呢?
学生的作业写不好,固然有家长的原因,可是老师就一点责任就没有吗?
曾几何时,“家庭作业”早已偏移了“家校共育”的初衷,很多老师把作业往群里一发,剩下的就是家长的兵慌马乱,不是打印卷子,就是对照答案批改作业,抑或是在陪孩子写作业的道路上鸡犬不宁,作业写不好被点名批评、孩子在学校犯错被点名批评、甚至上课不认真听讲也被点名批评!
在家校群里,老师威风凛凛,家长战战兢兢,孩子如履薄冰。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家长和老师地位极度不平等呢?
第一,教育资源的内卷,加之作业难度的错位,导致作业远超于孩子的实际能力。
孩子完成不了,自然会牵连父母一同完成。
部分家长的越俎代庖,精益求精又反过来蒙蔽老师的客观评判,既抬高了老师的期望值,又增加了家长间的暗地攀比,加剧了家长间的“技能手艺竞赛”,最后形成了家长作业的基本模式——人人心累,却无人敢叫停。
一次又一次的“家长作业”让部分家长不得不陷入必须完成的窘迫,更有甚者一看到家长群的任务就叫苦连天。诸如“某男子怒吼教是我教,改是我改,到底谁才是老师的灵魂拷问”等社会新闻也正反映了家长们的心声。
第二,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家校共育”成了新时代最具理想化的教育愿景。
引发诸多教育乌龙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家校责任不清。
其实,我们都理解学校希望通过亲子协作,加强家长在孩子教育层面上的关注与参与,初衷虽好,“家长的教育参与同样也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重要环节”当然也没错,但问题的就在——共育不代表家长包揽所有,更不意味着孩子的任务就要由家长兜底,从而失去教育本来的育人属性与功能。
家长和老师尽到本分职责,才能进一步发挥出更好的育人功能。
相互配合,相互体谅,共促共育,而不是一味的甩锅教育责任,破坏原本教育平衡,既不符合情理,同样也不符合教育规律。
第三,老师的核心业务遭受行政性业务挤压。
现在的老师已经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校方业绩、指标、防疫管控、迎检公开评选等其他教学之外的业务严重挤压老师教务工作,从这个意义来说,只有给老师疏解非核心业务能力,才能为老师更好地发挥核心业务创造现实条件。
前两年疫情网课加之学校智能化平台办学更是加重家长的责任,在艰难工作的巨大风险中还要执行学校老师的调动和部署,实在是苦不堪言。
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的非教学事务转包到学校,不仅大大占用了老师的教务时间,更把家长拉入折磨的苦海。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撑起孩子的“爱”与“潜能”,而非落于形式主义的卖弄,更非违背有教无类的初心。
那家长到底要怎样打破这种无休止的折磨闭环呢?
第一,合理文明表达自我诉求,寻求有效途径破解家长作业的魔咒。
合理规避因违背指令后的穿小鞋问题,尽量做到合理范围尽量参与,无理要求尽量驳回。
守好教育边界,做好做精家长教育本职工作,协同家校共育。
纵使家长有苦难言,要以孩子的学校生活和教育资源为重,不宜过火过激地顶撞老师与校方,走合理申诉通道,同样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第二,及时了解教育局政策风向,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力促校方尊重家长合理意见。
家长不是给学校打工的,本就应该循着互相尊重、体谅的态度共育孩子,而非假意借用其他借口故意占用家长的非工作时间。
更要提防恶意缴费,过度缴费,甚至强制缴费的陷阱。
家长应本着按需订购,按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缴费,杜绝恶意全体学生强制订购,甚至要求全体家长完成非课业任务。
第三,学会拒绝不合时宜的家长任务,委婉表达自我难处。
做到以孩子学习利益为重,必要时,协调好工作与孩子教育间的问题,彼此做到坦诚相见,有利于加强家校共育的效力,有序地向上沟通或许能逐渐改变这种教育病态。
第四,学会合理发声。
让处于相同困境的家长可以联合表达自身权益,多利用合法传播媒介大胆发声,依照舆论来拉回大众视野,敦促相关问题的解决。
无论何种方法,单靠家长一方面的努力也很难改变困境,整个教育环境的改变需要校方合理的积极考量,落实好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过分开发非教育事务只会耽误家长们的时间与孩子的教育前途。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