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四点特质是“有毒父母”,会给孩子带来巨大伤害,快对照自查

2023-11-05   陪宝宝写日记

原标题:具备四点特质是“有毒父母”,会给孩子带来巨大伤害,快对照自查

在豆瓣上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

你的父母对你影响有多大?

一个高赞回答这样说:

快奔四的人,都不敢结婚,父母总是严格要求,怕自己也会重蹈覆辙走父母的路。

父母要多尊重孩子的选择,多鼓励、多点耐心给孩子,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都可以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看到这样的回答着实让人心疼,父母给孩子带来深深的烙印,夹带着痛楚。

有多少“有毒”父母亲手把孩子给毁了却不自知。

一次次冷漠忽视,一次次冷暴力让孩子在沉默中失声,甚至走向偏执....

美国作家香农·托马斯在《治愈隐性虐待》中提出“心理虐待”,也被称为“隐性虐待”。

指的是受害者把所遭受的伤害隐藏在内心,并且一直受困于它们。

比躯体虐待还要可怕,更接近于一种无声的“硝烟战争”,对心理的伤杀力和侮辱性极强,可能一生都会受影响。

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我经常听见邻居辱骂自己的女儿不上进、好吃懒做,总之骂得很难听,甚至骂完后还要暴打一顿。

有一次因一点小事,回来又是一顿暴打,女儿一气之下,抡起菜刀砸向母亲说:

“你天天就知道骂我!你生我干什么?你不配做我妈妈!”

激怒的女孩像是发疯的狮子,见人就咬。

还好别的邻居手疾眼快报了警,制止了后续的恶化。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

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

父母总是喜欢随意辱骂、殴打自己的孩子,却不知道是在自食恶果,以为多骂一点,孩子就会多降服于自己,殊不知,更多的辱骂只会换来孩子更多的憎恨和厌恶。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说: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被幸福所伤。

我就是一个不那么自信的女孩,连唾手可得的幸福都接不住,身边只要有人夸赞我优秀能干时,就会响起我妈的声音:

当初叫你读师范专业,你看看人家xx现在已经入编了!

毕业了还不是我养你!

我内心又暗淡下去了,对哦,我考不上编,我确实是不如别人优秀,是个失败者,不值得拥有表扬和掌声,又想当起缩头乌龟。

父母一次次贬低孩子,怕孩子自负,每一次的否定都是双重的打击。

渐渐地,自信心已经粉碎,只有无尽的自卑和错失的一次次机会。

在网上看到一个励志博主分享自己的经历:

在她小时候,家人永远把视线聚焦在哥哥和弟弟身上。

哪怕自己钢琴考过了十级,爸爸从来没有正眼瞧过自己。

连自己的亲爹都这么冷漠!

21岁时,有高富帅追求她,但不知如何回应,还是礼貌拒绝了。

不顾父母反对赴美留学,一路上没有人扶持,被骗过,被自己的勇敢冲动哭过。

32岁时,她终于成功了,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证明给了父母看,自己可以像男孩子一样优秀,但父母的不以为然,是她内心深处无法愈合的伤口。

从小被父母忽视的孩子,完全忘了自己有被爱的资格,在一些人生路口或许会遇见幸福,却不敢去抓住,他不敢承认那是自己应得的东西。

因为自卑让他们走向了一条不会通往幸福的死胡同,人格也不会健全,一直都是畏畏缩缩,在人群里也是人微言轻,唯唯诺诺。

综上所述,具备以下四点特质,属于“有毒父母”,大家可以对照自省:

1、常常对孩子“隐性虐待”;

2、随意辱骂殴打孩子;

3、控制孩子;

4、永远否定孩子。

其实,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教育的过程。

如何才能避免成为“有毒父母”呢?

(1)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你可能会很奇怪。

为什么有些父母在和朋友陌生聊天时,总是很和气。

一回到家,立马换了张脸。一看到小孩调皮点,把家弄脏或者不小心摔了,立马大发雷霆,直到把孩子吓住了,嚎啕大哭了,才算完事。

又会轻声细语哄道:

“妈妈刚才不是故意那么大声骂你的,是害怕你有个三长两短。”

孩子甚是不解:哇的一声又是大哭,完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被骂。

这位妈妈的做法只会恶性循环。

正如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习惯性忽略了:

父母们没有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分青红皂白就骂小孩。

甚至动手打完才算解气,熊孩子调皮也不是靠打就能降服的。

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父母首先要学会观察自己的情绪,意识到自己生气的念头,用转移法来化解,实在无助,也可以找朋友倾诉和专业人士为你排忧解难。

(2)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只有真心的发现孩子的优点,并试着培养起来,才会让孩子越来越自信。

看到《少年说》里有个女孩酷爱文学,三年级开始写小说,已经写了56本,写下了30多万字。

偏科太严重,爸爸一气之下把所有的小说都撕了。女儿本以为通过节目透露自己难过的心情,爸爸会安慰她,没料到,爸爸却反过来说了一句:

“别人可以,你也可以,爸爸相信你,一定能把成绩赶上!”

女孩特委屈,止不住地流眼泪,原来爸爸忽视了她的感受,越想越难受,直至崩溃......

我想许多的父母以为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一些看似不重要的言语或行为,却把孩子的梦想扼杀在摇篮里,致使孩子更加绝望,却无法求救。

父母学习再多的育儿知识,不是让他们驶入既定的轨道,而是让他们成为一个自信的掌舵者,你可以辅助他,让他把自己的才能尽情展示。

(3)学会感知孩子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曾指出,需求会有一定规律由低到高发展,家长要根据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满足孩子的需求。

对小孩来说,最重要的是归属感和爱的需求,很多父母的谩骂,冷暴力等等,会让孩子有一种无归属感的状态,一颗心都是悬着,生怕自己的一句话或一个行为惹怒父母。

在知乎看见一网友说 :

小时候家里来客人,因为随便发表想法就会投来父母的冷眼嫌弃,客人一走,必遭一顿暴打,一个大巴掌印一周可能都下不去。

母亲去世的早,后妈不断,一直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家安下小小的自己,更别提自己的要求会被爸爸看见。就这样一直活到40岁,也不敢在爸爸面前乱说话。

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岂止一点,这辈子都在努力扒开望向天空的一角,哪怕希望渺小,也要让父母看见自己。这种伤真的太痛了!

给孩子制造一个温馨的家,便是给他们最大的爱,只有在爱的养分中成长的孩子,才会把爱传递给别人,也会更为温和地与世界相处。

拒绝做“有毒”父母,让自己真正学会爱孩子,不是用简单棍棒加糖的教育方式,让孩子降服于你的权力之下,而是做有温度、有远见的父母,从长计议,当一颗种子已经发芽生根,它最需要的是阳光和营养,还有父母爱的呵护,便能让他成长为参天大树!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