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
从古至今,有不少励志的名人故事被编进课本,比如《精卫镇海》,出自上古神话,相传,炎帝神农氏有一个女儿,叫做女娃,女娃聪明活泼,魅力非凡,是炎帝最喜爱的一个女儿,一天,她来到一个小村庄找孩子们玩耍,结果却看到龙王的儿子欺负其他小孩子,于是便上前去理论。
结果龙王的儿子被女娃羞辱一顿,灰溜溜的逃回了大海,没过多久,女娃在海里有用,恰巧被龙王的儿子遇见,为了报复上次被女娃羞辱之仇,卷起惊涛骇浪,将女娃淹死了,女娃死后画作精卫鸟,日复一日的从西山叼来树枝和石子丢入大海,想要将它填平,她恨大海夺去她年轻的生命,经常在空中悲鸣的啼叫,炎帝得知后,悲痛欲绝,作歌:精卫鸣兮天地动容!山木翠兮人为鱼虫!娇女不能言兮吾至悲痛!海何以不平兮波涛汹涌!愿子孙后代兮勿入海中。
其实这一则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人类在生死面前所表露出的恐慌,以及精卫鸟那种永恒的精神。另外还有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都是中小学课本中的经典课文,除了神话,在古代,也有很多名人的励志故事,比如匡衡凿光读书,对于8090后来说,一定也不陌生,但是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古代名人故事,老师大多都不愿意告诉大家结局怎样,这又是为什么呢?
根据记载,匡衡出生于西汉时期,从小家境贫寒,家中世代以务农为生,匡衡从小就勤奋好学,为了读书,还替人帮工,来换取读书的机会,不过因为要农作,匡衡每天几乎没什么时间来读书,只有到了傍晚才会有时间,但匡家是在太穷,一盏煤油灯也没有,再这样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学习。
一日,匡衡在床上背书的时候,忽然看见一点光亮传进来,他仔细找了找,发现是隔壁家的灯光,透过他们家那破败的东边墙上传进来的,于是匡衡灵机一动,找了把小刀,将墙上凿了个洞,这样光亮就大了许多,凭借这些光亮,他就可以在夜晚读书,就这样,匡衡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公元前67年至公元前48年,汉元帝还是太子时,按照汉朝规定,博士弟子只要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按照成绩,甲等者可获得郎中一职,乙等者可成为太子舍人,丙等最迟,只能成为替补文学掌故的职缺,而匡衡虽然饱读诗书,但科举考试却不尽人意,连续考了九次,字考了个丙等,被补为了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但其学识过人,经常被学者们举荐,还是太子的汉元帝得知后,也对其大有好感,后来汉元帝继位,匡衡被唯以重用,不过元帝性情柔弱,又没有主见,所以导致皇权外落,宦官干政,原本一些能够帮助他匡扶朝政的儒士也被宦官石显等人所打压,匡衡任职期间,曾多次劝诫元帝“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但汉元帝并不为所动,依旧宠幸宦官。
汉书记载:初,中书谒者令石显贵幸,专权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皆阿附畏事显,不敢言。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匡衡纵有一身才华,但是面对这些权臣,也是不敢反抗和触犯的,相反,还会跟着一同阿谀奉承,十分圆滑。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在未央宫去世,汉成帝继位,为表忠心,匡衡首先上书,弹劾石显一干权臣,并列举一系列罪状,不过很快,匡衡就赢贪污国家钱财被汉成帝贬为庶民,他的仕途也因此中断,在回到家乡后不久就病逝。古人常说“三岁看到老”,匡衡小时候凿壁借光,实际就是一种“偷盗”行为,虽然他是为了读书,但行为并不值得提倡,老师们之所以将他的事迹说出来,也是为了让学生们知道读书的不易,而并不是让大家学习他的这种行为。
至于长大后的匡衡,在官场逐渐迷失自我,完全没有了小时候的读书报过的坚持,也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这也是老师们为什么不愿意说出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