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将中国同胞的心刻下深深的伤痕,北洋舰队的将领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黄建勋、林履中等英勇捐躯,成为中国的民族英雄。然而,其中也有一个耻辱的名字——方伯谦。他虽是北洋舰队的一员,却在黄海大战中展现出贪生怕死的丑态,临阵逃跑,为国家安危置若罔闻。
方伯谦,生于公元1854年,福建人,家庭书香世家。他在公元1867年入读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于公元1871年成为该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与邓世昌、林永升等同窗,他选择了投身海军,光绪初年更远赴英国留学,回国后担任北洋舰队济远号的管带。
济远号本应是方伯谦一片光明的前途,但在黄海大战中,他的表现却令人堪忧。北洋舰队的超勇号、扬威号率先中弹沉没,致远号紧随其后沉没,邓世昌壮烈牺牲,方伯谦却开始显露畏战之色。他驾驶济远号逃离战场,导致日本战舰围攻经远号,最终导致经远号被击沉,整个黄海大战在混乱中结束。
方伯谦对于自己的逃跑行为有过辩解,声称济远号受到重创,无法再战,所以才撤退。然而,丁汝昌向李鸿章报告的内容则揭示了另一番景象,方伯谦是见到致远号被击沉后,畏战而逃,导致北洋舰队阵型混乱,多艘战舰被日舰击沉。这让人对方伯谦的解释产生质疑,李鸿章上奏朝廷,朝廷下旨就地处决方伯谦,以维护军纪。
公元1894年9月24日,方伯谦在旅顺刑场被斩首,时年40岁。然而,方伯谦的后人方俪祥对他的死亡提出质疑,声称北洋舰队之败并非全因方伯谦的逃跑所致,而是因战术不当和战舰失修导致阵型混乱。方俪祥在《冤海述闻》、《海军大事记》、《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等文献资料中找到了外国人所写的证据,证明方伯谦的说法并非毫无根据。
虽然这一切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方伯谦是否被冤杀可能永远都无法查证。留给后世的只有猜想和感慨那段历史。方伯谦的故居成为了读者介绍历史的见证,但这段历史也因方俪祥的质疑而变得扑朔迷离。
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得知方伯谦的真实面貌,但这段历史仍然告诉我们,战争中的每个人都承载着沉重的历史责任。方伯谦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是战争中勇敢和胆怯并存的写照,也是我们应当深思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