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以戍边战士的角度创作的一首边塞诗,写出了当时战争的惨烈及将士报国的豪情。在唐代的边塞诗中,像此类宏伟的篇章不在少数,其成为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下面这首唐诗就不失为一首经典的边塞诗,值得赏读学习。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唐代: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个夜晚有些反常,感觉从来没有过如此寂静,月亮被乌云遮掩,一片漆黑,蓦然间天边传来惊起的群雁声,不知宿雁为何惊起,飞向高处。原来敌军首领率军趁着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之夜正悄悄地逃窜。将军发现敌军借夜色潜逃,岂能放过?正想要率领轻骑一路追杀,全歼残敌。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
此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形象深动地写出了敌军仓皇逃窜的狼狈形象及边塞将士雪夜追敌的壮举。诗的首句“月黑雁飞高”,写当时的时间及景貌。一个月黑冷寂之夜,景本单纯却因“雁飞高”而丰富并透出紧张气息,死寂之景于动中变得更加诡异!因为处在战时状态的两军,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双方的警觉,对于边塞将士来说,围而未歼敌军,正因夜黑才围而择机出击,而敌军正想借夜色逃命,因而雪夜栖雁高飞属反常,推之必有状况发生。
诗人这里写“雁飞高”当为听声所辨,因为月黑之夜雁形难见。只是这边塞雪夜何来栖雁,可能令读者费解,因为秋冬时节大雁会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实际,同是唐代边塞诗人的岑参也有“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样的名句。看来边塞并不是深冬之时才会下雪和寒冷!塞外气候变化无常,大雪下得早也是常有的事,卢纶诗中之雪为突降早雪,大雁南归未尽,因而边塞雪夜能听雁声当可释疑了。
次句“单于夜遁逃”,紧承首句写“雁飞高”的缘由,敌人正借夜色的掩护仓皇逃遁。此句突显了边塞将领心思缜密,对有异动判断明确,一切尽在掌握中。后两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将军召集起勇士准备追击敌人时,与一场大雪不期而遇的情形,雪大、天寒更衬托出了边塞军人的士气之高,军威之壮。诗人写到此处,断然止笔,虽未写追击敌人的过程及歼敌的效果,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在古时边塞多作为提振士气的一种军歌,其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唐代著名诗人李益、常建、王昌龄等都留下了《塞下曲》组诗作品,成为著名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已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者,以亲历的见闻来写,内容多呈现出昂扬奋发的格调,其中不乏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的。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这首《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就是这类作品中的组诗之一。
边塞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唐代诗人卢纶曾于朱泚之乱过后,随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为元帅府判官,在军营中,他对军旅生活有深刻的体验,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体现了边塞将士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