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一个纷争不断的时代,而且这一时期持续了好几百年之久,其中也爆发了不少的大规模战役。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发生了四场规模非常大的著名战役:秦魏阴晋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燕国攻赵之战,秦国灭楚之战。在这四场大型战役中,总共参战兵力高达三百多万人,并且还有廉颇、白起、吴起三大战神与王翦、李信、蒙恬、项燕四名将参战。
秦魏阴晋之战:秦兵五十万,魏兵五万
公元前392年,正处于开疆扩土阶段的魏国与虎狼之国秦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阴晋之战。客观来说,当时的魏国有些欺负人了,魏国在战神吴起的发展下硬是一路打得秦国抬不起头,并一口气占领了本来属于秦国的整个河西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是有名的虎狼之国,秦兵更个个如狼似虎,秦军战斗力爆棚,诸侯国基本没人敢惹他们。一个欺负别人久了的人被其他人欺负了那还得了,秦国国君秦惠公决定给魏国一些颜色看看,于是发动了五十万大军前去讨伐魏国,大军直奔战略要地阴晋地区。
镇守河西地区的西河郡太守吴起这次又给秦兵来了个轻松反杀,并且打败五十万秦兵只用了五万新兵。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一大战神,一生经历大小战役七十六战从无败绩。吴起面对十倍于己的秦兵采取了有效的对阵方法,并且从容地应对。战神这个称号并不是阿猫阿狗都配得上的,吴起凭借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以五万新兵再次打跑了五十万秦兵,又一次实现了自己在军事上的一大奇迹。这一次秦魏之战双方参战人数加起来有五十五万。
秦赵长平之战:秦兵四十万,赵兵四十五万
智商余额不足的赵王真的用纸上谈兵的年轻武将赵括换掉了老谋深算的廉颇,而秦国战神白起也悄然随秦军准备伺机而动。果然机会留给了有准备的战神白起,他充分利用还处于“青铜级别”的赵括经验不足又年轻气盛等弱点而采取了针对性措施:切断赵军的补给线。众所周知,两军作战粮草等于生命。官渡之战时,曹操反杀袁绍的关键转折就在火烧袁绍屯粮重地乌巢一举。这次四十五万赵军被切断补给线后,马上土崩瓦解,最终四十五万赵军被秦兵坑杀殆尽。长平之战,秦赵双方共出动了八十五万人马,秦兵伤亡二十多万,赵军四十五万人全军覆没。这一战有白起与廉颇两大战神以及名将王龁参战。
燕赵邯郸之战:燕兵六十万,赵军八万(一说十三万)
公元前251年,燕赵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役——邯郸之战。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了四十五万精锐,从此赵国元气大伤。这一时期,燕国的国君燕王喜老板想来个捡漏,于是发动了六十万大军去攻打赵国。按着燕王喜自己想象的剧情:六十万人以泰山压顶之势毫无压力的一举攻克赵国都城邯郸,并占领整个赵国,从此燕国地大物博,实力强劲。可是理想太美好,现实很残酷。燕王派了栗腹领着六十万人前去伐赵,赵国派廉颇带着八万(一说十三万)人抵抗燕军进攻。结果战神廉颇不但成功挡住了六十万燕军的进攻,还成功反杀,率军追击了五百里,一直冲进燕国境内,包还围燕都城蓟,迫最终使燕王割让五座城池。这一战成了战神廉颇的表演,双方总共出动了六十八万人马。
王翦灭楚之战:秦兵六十万,楚军四十万
公元前224年,秦王派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前去灭楚,于是爆发了王翦灭楚之战。战国末期,秦国开始无敌于天下。伐楚之时,秦国已经灭了赵、魏、韩三国;而楚国却越混越差,完全不能与秦国同年而语。不过骆驼瘦死了也比马大,“瘦骆驼”楚国虽然不在处于巅峰时期,但毕竟底子还在,因此秦国灭楚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灭楚之战初期,秦国年轻将军李信太过自信,认为二十万人就可以灭楚,结果他带着二十万人跑去灭楚之后才被别人打得知道做人还是低调些比较好。在这种情况下,秦王被迫改派老将王翦出马。王翦带着六十万人前去攻楚,并且一举打败了楚国名将项燕,最终灭了楚国。当时秦楚总共有一百万人参战,秦国名将有王翦、李信,楚国有名将项燕。
秦魏阴晋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燕国攻赵之战,秦国灭楚之战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规模非常大的四大战役。在这四场大型战役中,总共参战兵力高达三百多万人,并且还有廉颇、白起、吴起三大战神与王翦、李信、蒙恬、项燕四名将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