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大选暴露了哪些“美国病”

2024-11-06   北京日报

王梦桥

美国第60届总统选举于11月5日进行,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与民主党候选人卡玛拉·哈里斯中的胜者将于2025年1月入主白宫。

虽然历届美国大选都状况频出,但本届的戏着实更多。从特朗普遇刺,到拜登退选,再到哈里斯接棒,短短数月发生了一系列跌宕起伏的变化,吸引了足够的眼球。这么一场看点和槽点拉满的大选,也将很多“美国病”暴露在世界面前——

候选人的能力与形象不佳。普罗大众对美国大选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两位候选人。对比史上诸多总统候选人,两人特异的形象与有限的能力着实让人对当今美国政坛感到失望。特朗普丑闻缠身的形象,不但颠覆了人们对美国总统的认知,且与常规意义上的政客形象大相径庭。哈里斯接棒本就仓促,其在电视辩论及访谈等公开场合总是对具体执政举措、政治立场等内容模糊其词,更引发了舆论对其个人能力与执政经验的质疑。

“身份认同”主导选举政治。尽管候选人存在诸多问题,但由于美国社会上的不同群体被各种意识形态分割,政治精英们可以在竞选中通过性别、种族、信仰、意识形态、社会阶层、人生经历等不同元素,努力将自己“包装”成能够代表特定“身份”选民的候选者,并承诺为这一身份的群体带来一个“更好的美国”。这种身份政治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在脱离自身执政能力的情况下,依旧俘获大量“身份认同相似”的选民。全球化带来移民与就业等问题后,以特朗普为代表的“新右翼”政客,便打着代表保守派的白人、工人、农村居民等群体的旗号,堂而皇之推行保护主义等反全球化政策。民主党一边,政治精英哈里斯是少数族裔女性,因而搭配了草根政客与退伍军人出身的白人男性沃尔兹作为竞选搭档,同样在以“身份认同”的方式吸引尽量多的选民。“身份认同大于执政能力”的逻辑下,选民们并非在选择更有能力的国家领导者,而是在选择身份与经历更能引起自己共鸣的政客。

美国政治与社会的极化。候选人的形象与能力如此糟糕,却还能在选举进程中通过身份认同吸引“己方阵营”的支持,这无非是因为,从选民的角度,无论己方多么差,总好过让对方阵营获胜。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便是近年来美国政治与社会的不断极化,这也是在当今影响最为深远的“美国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选民对于对方党派候选人的反感程度达到了历史新高,大多数人的投票行为主要基于感性的情绪积淀,而非理性的政策立场。因此,两党的候选人也发现,相比阐述政策目标与施政纲领,专注于批评对手反而更能收获更多选票——在特朗普与拜登、哈里斯之间的两次电视辩论中,互相攻讦与谩骂远远超过了探讨实际政策的内容。

政治极化的最大恶果是导致美国社会撕裂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因此,无论大选结果如何,新一任美国政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稳定局势,阻止社会进一步对立。如果现今的极化现象继续蔓延,发展到政治暴力行为,以及对美国选举结果乃至政治制度本身的挑战,那就真成了“病在骨髓”,无药可救。这是美国人民不愿看到的,在这个各国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亦是全世界人民不愿看到的。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