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对今天来说有什么意义吗?

2023-11-22     小爱爱历史

原标题:“半部《论语》治天下”,对今天来说有什么意义吗?

“半部《论语》治天下”,对今天来说有什么意义吗?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对今天来说至少有三重意义:第一,不论是治国理政,还是经商治学,《论语》等儒家经典皆可供借鉴参考;第二,学习永远不会无用,学习是增长才干的不竭源泉;第三,理论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焕发出巨大的威力,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提出了许多关于治国的主张。孔子的学生把他的言行整理记录下来,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人们称之为《论语》,后世许多统治者把《论语》作为儒家治国的经典著作。其中,就有一则关于北宋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相传宋代赵普任宰相时,有人说他只读过《论语》一部书。宋太宗(赵光义)把这些话告诉了赵普,并问他是不是这样?赵普一点也不隐讳,坦诚地回答道:“我平生所学,确实没有超出《论语》。从前,我以半部《论语》辅佐宋太祖(赵匡胤)打下天下,今天,我要以另半部《论语》辅佐陛下建立太平盛世。”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由来。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对今天来说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不论是治国理政,还是经商治学,《论语》等儒家经典皆可供借鉴参考。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更是集大成者,孔子一生是个坚定的实践主义者,把他自己的学说和理论生动运用于他的具体实践中,并得到了绝佳验证。他的那些经过实践检验、验证的理论被弟子记录、整理,集结成书,就是《论语》。在《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孔子号称弟子三千,其中出色的有七十二贤人,当中的精英数人更是出类拔萃,他们当中有孔子最器重和欣赏的颜回,是治学的杰出代表,是孔子最杰出的弟子,且品德极为高尚;有经商的杰出代表子贡,也有从政的杰出代表子路。可见《论语》等儒家经典在治国理政和经商治学方面都可以提供极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第二,学习永远不会无用,学习是增长才干的不竭源泉。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是永远的真理,不论在什么年代,知识永远都能给人提供无穷无尽的力量。而知识就要靠人的自觉学习才能获取,一个不善于学习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做成一件大事;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的境界、眼界、能力永远没有上限。只要一个人始终坚持不懈学习,就永远能够获得增长才干的不竭源泉。曾经有段时期,社会上流行“知识无用”、“学习无用”,结果,这些信奉者一辈子大多过得碌碌庸庸,甚至连养活自己都成了问题;而那些始终信奉“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提升人生”的人,总是一个阶段就有一个巨大进步和变化,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极其卑微贫寒,小时候连讨生活都很艰难,后来成长为一代开国之君,很难相信,如果不是学习,他怎么可能改变命运?

第三,理论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焕发出巨大的威力,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

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只有二者的紧密结合,才能焕发巨大的威力。任何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毫无疑问都是盲目的,失去方向的,难以成功的;同样,任何脱离实践的理论都是空洞的、虚无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比如所谓的“屠龙之技”指的就是脱离实践的理论,这在现实中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学习理论的重要性,任何时候都不要让实践脱离了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我们更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汉朝和明朝开国皇帝刘邦、朱元璋和他们的功臣,无不是在具体的战争中学习打仗,学习治国理政,理论的指导和具体的生动实践,对于成功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离开任何一面,都可能导致严重失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00bcfdc05255f96e7d91907234cbf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