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演员无戏可拍”可谓是当下娱乐圈一条无人不知的“潜规则”。
最近,海清的一番演说,又把这个论调推到了热搜。
海清用几近哽咽的声音为中年女演员争取机会,同台的姚晨、梁静、小宋佳表情里也塞满了各种复杂。
“我们是一群非常热衷表演的女演员,我们一直在坚持”,海清说。
海清这番发言,有人说不够得体,有人说言过其实。
但我觉得,只有站在那里,海清才敢公开为中年女演员发声。
因为那是FIRST。
FIRST青年电影展(以下简称FIRST)少有人知也无可厚非。
毕竟,FIRST实在太太太太太太小众了。
但是,别看它小众,那实力可是杠杠的。
被称为“中国圣丹斯电影节”的它,曾请过许鞍华(《桃姐》《黄金时代》)、姜文(《让子弹飞》《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大导演当电影节主席。
圣丹斯电影节,专门为独立电影人而设,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独立制片电影节。
还让黄渤、陈坤、周迅等大腕儿来当电影节大使。
周迅担任第11届FIRST青年电影展大使
不仅如此,FIRST还收获了众多好评。
娄烨评价它为华语电影界的惊喜。
老艺术家谢飞导演称它是路子最正的影展。
一个少有耳闻的电影展怎么就吸引了这么多大咖?它为何如此受欢迎?
今天,阿飞就简单给大家科普一下这个FIRST到底什么来历。
脱胎换骨:发掘处女作的电影节
宋文,今年42,人称“老宋”。
老宋少时就热爱电影,也怀过导演梦,曾和人合伙成立电影工作室,不过失败了。
他执拗地坚持自己偏爱的作者型电影,但利益至上的电影公司只会劈头浇他冷水。
直到后来有个地方,承载了他的梦想。
宋文,FIRST青年电影展创始人
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了一个大学生影像节。
想法多的学生们,有的尽是鬼点子。
第二年,他们给自己的电影节设计了一款“板砖”奖杯。
立意很好,寓意是为青年电影抛砖引玉、添砖加瓦。
FIRST“板砖”奖杯
但一帮学生的青涩鲁莽还是扛不住现实的鞭挞。
2009年,《光荣的愤怒》获得了“最受大学生瞩目影片”,因题材敏感,影像节被要求停办一年。
《光荣的愤怒》
后来,李子为和宋文又草草办了一届。
影像节不再如以前那般热情奔放,它被现实挫去了一些张狂,更重要的是,它遇到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资金不足。
影像节始终没有稳定的落脚城市,与各方协商都未能达成共识。
眼看要全面崩盘的时候,救星出现了。
一个朋友向李子为和宋文介绍了杨巍,三人谈了不过二十分钟,一拍即合。
杨巍说:“跟我去西宁吧。”
于是,一直飘零的大学生影像节终于有了归处。
FIRST铁三角(从左至右):杨巍,李子为,宋文
2011年,影像节落地青藏高原入口——西宁,正式更名为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
杨巍牵线,西宁市政府给予了FIRST100万的政府补助。
杨巍又争取到一些企业的公益支持,FIRST逐渐成型。
杨巍,FIRST青年电影展联合创始人,和和影业董事长
不同于国内大多数政府主导的电影节,FIRST完全进行市场化运营。
没有任何外部组织和赞助商左右影展,没有冠名商毁掉影展的调性。
FIRST专心挖掘青年导演,培养优质电影作品。
FIRST的势头开始一年比一年猛。
2012年增加长片进入主竞赛单元后,FIRST的选片覆盖超过了53个国家/地区。
第六届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特别奖《京生》
可还是差点名气。
于是,FIRST决定咬牙死磕,每年给电影圈里优秀电影人、制作人写长信,邀请他们担任电影节评委。
这些邀请大多都杳无音讯,但也打动了一些人。
李子为请姜文做电影节的主席,在活动上围堵姜文,或者托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约姜文。
姜文始终没有给出准确的答复。
后来,李子为依旧不甘心,给姜文发了条信息:“今欲出门,抬头见喜鹊,顿觉喜事临门,所以斗胆前来一问,主席,此事您可应否?”
不久,姜文回了句:“按喜鹊的意思办!”
事成了,李子为哭了。
姜文担任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主席
一个世界级名导担任如此冷门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
这是不可想象的难度,FIRST做到了。
这也是难以做到的速度,FIRST也做到了。
姜文卸任时曾调侃:“FIRST才办到第九届就请我来做评审,那你们接下来还能请谁啊!”
第二年,FIRST请到了王家卫。
王家卫担任第十届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主席
后来,他们陆续请到汤唯、娄烨、戴锦华,甚至还有国外的优秀电影人,比如因《哭声》大爆的韩国导演罗泓轸。
《哭声》
渐渐,FIRST的名气打开了,它不再需要苦苦哀求电影人来参展。
越来越多的电影人知道了这个地方,他们把这里当作了一方朝圣地。
在这个全世界海拔最高的电影展上,他们见证了许多纯净作品的诞生。
万里挑一:青年电影的行业标尺
十三年闯出一片天,有人说FIRST有点野。
没错,他们就是野,甚至把野刻进了骨子里,他们的slogan(口号)就是俩字——撒野。
邓超担任第八届FIRST青年电影展大使
大抵是因为前身是学生影展,FIRST的行事规则始终充满了一种理想主义。
他们找电影只求一个好,其他啥也不管。
每年影展筹备,让所有FIRST人最焦虑的一件事就是找到好电影。
宋文形容那种状态:“选不到片我们就疯了”
在FIRST,好电影才是通行证。
胡波作品《大象席地而坐》参加第11届FIRST青年电影展创投会,获得拍摄机会
FIRST的出现让电影人看到了逝去的电影精神正在慢慢复归。
FIRST名誉主席谢飞曾说过:“电影作品不能同流合污,应该有一种批判的精神,有一种忧患的意识,用作品不断的来敲打整个社会的神经。”
FIRST做到了。
或是基于中国本土问题的挖掘,或是对于导演个性化表达的尊重。
他们选出来的每一部作品和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是最根本性的东西。
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
王一淳《黑处有什么》
作为国内的顶级电影——北京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
它们虽试图朝国际三大的方向发展,但是每年的参赛作品未获得更多关注。
影迷只在那里回顾经典电影。
电影人则把那里的红毯变成了新片宣传的另一个阵地。
左:上海国际电影节海报 右:北京国际电影节海报
反观FIRST,每年都会冒出震撼影坛的作品,并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
能够做到如此,除了他们坚持对好电影的苛刻要求,还在于他们的专业。
FIRST是国内唯一专门有一个公司、一个团队全年无休运营的影展。
他们用一年准备,只为7月的一个星期。
FIRST青年电影展海报
在FIRST,有一条生产链:训练营,实验室,创投会,竞赛和展映。
青年导演通过训练营学习电影知识,在实验室进行自由创作,再拿着作品到创投会进行作品展览,经过专业人士的点评,最后,参与影展的竞赛和展映环节。
姚晨参加创投会
这些用心良苦的环节都是为了帮助青年导演实现电影梦。
因为,FIRST知道电影是个风险极大的行业。
很多新人导演将自己的一切压在处女作上,希望能够得到电影节亮相的机会,从而进入市场。
但电影存在一些艺术上面的坚持,也必然存在一些商业市场的考量。
两者之间的平衡总会被外界利益打破。
FIRST就需要做平衡关系的秤砣。
如宋文所说的那般:FIRST就是要让有才华的年轻电影人找到艺术自信,找到创作话语权。
未来可期:中国电影的希望之地
2013年,徐峥担任FIRST创投会的评委,一部叫《Battle》的作品打动了他。
徐峥评价这个短片导演:“是天生要做导演的人。”
徐峥担任第七届FIRST青年电影展创投会评委
三年后,宁浩又把这个导演推到徐峥面前。
三人决定拍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
后来的事情,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我不是药神》票房7天18亿,最终破了30亿大关。
文牧野成为中国最卖座的新人导演。
从左至右:宁浩,文牧野,徐峥
跟文牧野同一届的FIRST导演,还有位当红辣子鸡——忻钰坤。
当时,忻钰坤在FIRST征片截止前压哨将作品《心迷宫》送至组委会。
结果,爆了,彻彻底底的爆了。
那年,电影圈无人不知FIRST,无人不知忻钰坤。
《心迷宫》拿下两项FIRST青年电影展大奖:
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
为了这个剧本,忻钰坤在家整整磨了一年。
外人都挖苦他,说他是“下一个李安”(李安曾为了电影梦,一直在家写剧本,由妻子养家)。
没成想,他们的嘲讽变成了现实,忻钰坤成功了。
26天,仅用了170万的制作费,忻钰坤创造了奇迹。
《心迷宫》上映后,首周末435万的票房成绩创下了中国独立电影院线上映高票房记录。
忻钰坤
同样的爆款奇迹也发生在《中邪》身上。
27岁的“横漂”(在横店混迹的群众演员)马凯,小打小闹拍的一部伪记录恐怖片,在FIRST上吓傻了众人。
大家一方面是被故事粗砺的恐怖感吓到,一方面是因为谁也不相信这部电影的成本居然不到10万。
5万块的制作费,再加上2万块的医药费,连一部商业大片的零头都不够,却生生打了大多数电影的脸。
就这样,原本一个月工资不过一两千的马凯突然被20多家电影公司围住,大家都想买下这个电影。
FIRST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八月》拿了金马奖最佳影片。
《北方一片苍茫》(原名《小寡妇成仙记》)走出国门,获得了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虎奖。
在人人哀叹第六代导演后继无人的时候,“First系导演”悄悄崛起。
不过,这样蓬勃的势头不知还会持续多久。
不是因为人才贫瘠,而是因为一直处于半公益状态FIRST到现在还是处于亏损状态。
不似欧洲三大电影节有稳定的政府资金和长期的赞助商支持。
FIRST大多情况下都是自负盈亏。
2015年时,FIRST甚至还借了高利贷。
李子为总会把“今年可能是最后一届了”放在嘴边,这句话她说了13年。
FIRST青年电影展创始人李子为
李子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总会说:“你看,情况正在好转嘛,每年700万左右的开销。按理2013-2016四年我应该负债2800万,但现在只欠1000万,说明我们正在变好。”
这是一种独属于FRIST的乐观与无奈。
有人曾打趣地说,FIRST的特点就是两个,穷和打鸡血。
话糙理不糙。
始终处于资金不足状态的FIRST能坚持到现在靠的全是一帮对电影怀有赤诚之爱的人。
每年7月,许多志愿者会从全国各地赶来齐聚西宁。
他们有的是在校学生,有的是职场人,身份千差万别,经历完全不同。
没有金钱补助。
每天基本只能睡3个小时。
需要全天24小时待命状态,应对电影节的各种展映、媒体对接等工作。
如果你问他们在这里唯一的感受,他们都会说:累。
但你问他们为什么来这里,所有人的回答都会是一个字:爱。
@FIRST青年电影展志愿者
电影人在这里不受框框架架打扰。
上一秒在台上谈论电影,下一秒就和影评人跑去街边撸串。
不仅如此,明星们也参与到其中。
快要迈入耄耋之年的谢飞导演每年坚持去FIRST逛一逛。
陈坤将自己代言的手表品牌商介绍给FIRST,成为赞助商。
陈坤担任第十届FIRST青年电影展大使
这里真的是中国电影的天堂。
所有人齐心协力,希望这个影展可以更长久的走下去。
杨巍曾说“如果影展的独立性需要被保护和坚持,我们宁可选择永远不赚钱,我会始终坚持支持。”
现如今,能够说出如此“傻话”的也就只有FIRST了。
他们维护这里,坚守这里,
他们知道独立影展这条路,荆棘遍地,也知道现今的电影环境不容乐观。
就像李子为说的那样:“在FIRST,理想的坚守,对抗死亡的准备,时刻共存,后者是清醒地审度,而前者才是FIRST走到今天的实际支撑。”
在FIRST,这个最接近天空的影展,他们依旧保持一种遗世独立。
这里只有电影和爱电影的人。
也正是因为他们,中国电影的希望还在。
参考资料:
1.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官方网站
2.《“这个电影节的惊喜就是华语电影界的惊喜”,它的创办者11年来都经历过什么?》 For 好奇心研究所
3.《FIRST蜕变:王家卫捧场,阿里赞助,独立电影节能否成为一门好生意?》 For 娱乐资本论
4.《李子为:First影展坚持十年全靠“死磕”》 For 新京报
5.《“FIRST系导演”之思:我们需要下一个文牧野吗?》 For 娱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