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池村距离湖北省宣恩县沙道沟集镇10公里,山路崎岖,在春播和秋收季节,种子与收成全靠村民肩挑背驮。为改变交通不便,现年七十四岁的村民杨文孝义务修路修桥22年。
“这条路我们想了3年,想为子孙造福。现在,路总算通了,我的心也踏实了。”3月23日,在该村八组,74岁的杨文孝与村民一起抬石头、砌堡坎、拌制沙浆,共同修建产业路。
“往年这个路坑坑洼洼,很少有平路。”看着大家艰难地走在小路上,杨文孝萌生了修路的想法。一次次汗湿衣背,双手布满老茧,哪里需要修路补路,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
药材种植业是八组村民大力发展的产业,但因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通过积极筹资,全组农户共集资10余万元,大家投资投劳一起修建致富路。半个月后,一条宽3.5米、长3.5公里的毛坯路顺利修到了庄稼地里。
要想富先修路,咸池村积极规划,统筹物力和人力,抓好道路硬化工作,实现了通组公路覆盖。
伴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村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也在不断增强。“路修通后,老百姓的经济作物运的出去,肥料拉的进来,经济作物的规模不断扩大,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大家再也不用肩挑背驮了。”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先华说道。
修路队伍中,杨文孝年纪最大。二十二年里,老人多次参与修桥修路,发挥余热,收获了无数好评。
“杨师傅在我们咸池村参与修了好几条路、几座桥,经常一个人开着小拖拉机,把这些路修得非常好看。”村民刘成平说,老人几十年如一日,修路护路造福村民不求回报。
“我觉得参与修路一点都不累,都是想能够更方便,现在路修好了,老百姓都走这条路,我心里是高兴得很呢。”挖沟取土,垫平沟渠,这些活对年轻人来讲不在话下,但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却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杨文孝早迎朝霞,晚披夕阳,似愚公移山般坚持不懈、风雨无阻。如今,老人的义举带动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修路护路的队伍中来,同他一起挑土填坑,共同建设自己的家乡,为山村发展带去了新希望。 (刘正 王法钧 周英芳)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waqOnEBfwtFQPkdw1V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