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场之外,上海TRADE SHOW做对了什么?

2021-04-12     门道Fashion

原标题:秀场之外,上海TRADE SHOW做对了什么?

深度报道 | INDUSTRY

by 周靖蛟

2020年全球疫情后,上海时装周率先重启线下运营,新一季从办秀到完整的商贸体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时装周道路。

4月6日晚,马克华菲在上海新天地的新品发布拉开了2021秋冬上海时装周首秀帷幕。模特身着“支持国货 支持中国”的白T恤与设计师一起压轴谢幕,黑暗的观众席上被手机闪光灯映出的一幅幅口罩,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独特记忆。

与此同时,秀场之外数十个时尚贸易平台开启订货季, 从MODE展、Ontimeshow到时堂等,打造了亚洲最大服装服饰新品订货季。一位来自福建的买手表示这次订货季“甚至比疫情前还多”。

让年轻独立品牌被“看见”

过去的一年,全球时尚产业受疫情重创,甚至到3月2021秋冬时装发布季,也没恢复。

品牌首选数字化线上展示方式而非线下实体发布,传统四大时装周难挡影响力剧减的“落寞”。Saint Laurent、CELINE、COACH、KENZO等品牌选择以疫情为契机,重新评估大环境下品牌的展示与营销方式,选择退出服装协会的安排,自择日期发布。

在亚洲,首尔时装周以“非接触”方式举行,所有作品均线上展示。东京时装周只有约一半品牌举行线下秀,实体活动的参与人数仅为疫情前的四分之一。

得益于中国从疫情中的恢复速度,去年10月上海时装周即率先线下“重启”,实体秀与配套贸易活动全面恢复。再度开启的时装周在愈趋平稳的疫情态势下专业观众呈现出小小“井喷”,较早恢复运营的设计师品牌正迎来市场迅速回暖的红利。

MODE展迎来参观潮

对于更年轻的独立设计师品牌而言,MODE让他们在初创期就有可能被市场“看见”,寻找到自己的客户。由王晨光创立于2016年的同名设计师品牌CHENGGUANG WANG以及周平思创立于2017年的同名品牌pingsi zhou,都是创立之初就来上海时装周参展。通过MODE他们寻找到了海内外的买家,与多家买手店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期间也结识了诸多时尚编辑、造型师、模特等资源,为品牌推广及合作明星艺人做了铺垫,从而在品牌初创期实现了小微企业的生存与持续运转。

现阶段时尚产业多是创业型中小微企业。时尚创业的难点是如何在创意之上兼顾品牌成长性和持续性。时尚业的底层逻辑还是制造业,它需要兼顾设计、生产、供应链、渠道和营销,这些对于新创品牌尤其困难,需要外部资源和渠道的助力。扶持和帮助中小微服装企业也是疫情以后上海时装周的工作重点,时装周及其商贸平台发展经年成熟,围绕上海时装周的规模效应已形成,更多中小微品牌能够依托这个平台,获得更多更丰富的资源。

疫情将整个时尚产业带到一个拐点,但经过一季的线下有序恢复后,本土时尚体系新的商业模式与解决方案也逐渐清晰: 如何短期内降低风险、应对不确定性,长期着眼于整个价值链并追求有意义的变革、供应链重建与可持续性,正成为未来时尚产业的发展方向

可持续的时尚供应链

可持续是眼下全球时尚行业的重要课题。后疫情时代,人类对健康危机以及所生存环境的反思,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道德消费”,期望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不要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在上海时装周,对时尚的生态可持续性也日趋重视。

去年秋天,上海时装周率先恢复线下运营之时,即以“永续T台”为主题,更多聚焦时尚可持续发展。这次升级版的有料Space继续连接面料革新企业和科技公司等为设计师品牌赋能,携手8ON8、PH5、PRIVATE POLICY、Shie Lyu、SHUTING QIU、SUSAN FANG、untitlabTM一众创意新生品牌以及再造衣银行和LANGER CHEN、N·C·S·H等环保品牌及创意组织,共同探索设计美学与碳中和环保理念的共生,寻找设计师品牌在可持续时尚供应链上的突破。

刚刚入围LVMH青年设计师大奖的独立设计师裘淑婷携个人品牌SHUTING QIU参展,以回收面料结合钉珠、刺绣等传统技艺将原材料可持续利用。

Kane Top勤拓集团是一家垂直整合的时尚集团,也是供应链革新企业,致力于打造智能数字化管理的绿色柔性服装供应链。勤拓集团CEO尤红言直言,供应链合作对设计师品牌至关重要,他们也在甄选国内设计师品牌,考量品牌的成长性;设计师需要对产品有着清晰的市场规划,开发出既带有品牌独特DNA又兼顾商业性的标识性产品才能创造长续利润。希望能以他们合作国际品牌的经验,以绿色柔性供应链为核心,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中国设计师品牌。

面料创新机构Le Dumco异客除了带来再生、莱赛尔,海藻系列的多款可再生材料与服饰,向公众推广再生面料的应用之外,更有数款可持续概念联名定制款首次公开露面。这些产品融合了创意美学、穿着舒适性与环保理念。

张家港牧羊人展示了羊毛可回收项目,同一展位的青甲智能科技则开发了虚拟织布机系统,以此探索传统纺织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联结,形成了一种对未来纺织服装业新图景的假想。

可持续理念深入时尚领域已有时日,但市场不确定性、短期利益以及知识缺口一度阻碍了整个行业作出明智的决策,而公众意识的唤醒和认知度的提高同样需要时间。这需要更多的设计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充分认识了可持续时尚的真正内涵,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助力变革。

发掘新中产的消费空间

一场疫情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线上购物的依赖,线上渠道销售额的急剧增长。时尚消费主力军在消费市场分化出了泾渭分明的两极:一端是以性价比为核心的“成本定价”,也意味着“消费下沉”,在这里衣服的开支被削减到最低,时尚性与风格的重要性在下降,款式的普适性被放到最大。另一端则是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非成本定价”,也就是为偏好品牌溢价买单的奢侈品消费。

对独立设计品牌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虽然市场两端被传统奢侈品牌和低端品牌虎视眈眈,但从市场需求的“长尾效应”来说, 主流市场之外也需要细分的个性化市场,这部分市场累加起来也有很大空间。

以兴趣划圈的年轻一代,更注重“取悦”自己,他们对本土设计呈现出更高的兴趣。小圈层生活方式与消费偏好更趋精致、细分,催生出极具圈层文化潮流特征的新品牌。而不断壮大的新中产群体对设计、个性和品质之间保持平衡的品牌有着强烈需求。

在MODE展会上,随处可见KOL穿梭其中。数字化社交媒体让品牌能够接触到更广泛、多样化的市场,也能以更灵活的方式变现。设计师王晨光谈到,其自有淘宝店铺,疫情期间偶然开始抖音分享,半年积累十余万粉丝 (包括海外粉丝),数字化互动方式为小众品牌触达更多市场提供了可能性。

买手店渠道的下沉也给了设计师品牌更多市场空间。MODE展会上不乏来自诸如山东菏泽、云南玉溪等四线城市的买家。Fusionco Showroom已连续十季参加MODE展会,主理人谈到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相对于一二线城市消费者过多的品牌选择来说,反而忠诚度较高,消费实力也颇为可观。

各个城市的购物中心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归实体商业,也在业态上愿意布局更多新潮而富有特色的时尚设计品牌。在MODE上十季的Showroom YA不断拓宽产品线,提供从服装、配饰到生活方式品牌的丰富组合。目前合作渠道已涉及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百家买手店,商场及线上渠道。

身处全球时尚格局变化与时尚体系革新的当下,中国设计师品牌或将迎来最好的时代。国内内循环超大市场规模提振,新一代消费者对国货的热情,给予本土设计品牌更多成长机会。

每天5分钟

FASHION

INDUSTRY

知晓圈中事

Giorgio Armani或出售品牌,谁能接盘其商业帝国?

肖战为李宁走秀到底能带多少货?

END

门道 FASHION

时尚商业评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uRCy3gBDlXMa8eqoJn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