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买房,等5年后,会不会“翻一番”?经济学家“一句话”预言

2019-11-28   蓝白观楼市

2019年的购房者,经历了以往从来没有过的波折。

一方面,买房信号变得“扑朔迷离”。

一般来说,一年之中,有两个时间适合买房,一个是“金三银四”,一个是“金九银十”。

前者是年关刚过,市场资金回暖,购房需求释放,后者是长假集中的时段,开发商活动力度较大,供需两旺。

但是,今年的金三银四还没持续多长时间,因为6月份调控收紧的缘故,多个城市因为房价过热收到住建部“预警”,房贷利率不降反升,购房者很容易“高位接盘”。

“金九银十”也是一样,在9月、10月买房的最近可以发现,11月份的特价房比前两个月更多,二手房价回落的城市也已经超过了35个,市场仍在不断寻底,买房的“风险依旧大于机会”。

另一方面,部分城市似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松动”。

比如,宁波新增了租房落户,杭州把高学历人才的生活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济南用身份证加学历证明即可落户,上海临港新片区“居转户”最短3年。

不只是一二线城市,三四线楼市抢人的意愿也很强烈。

河南三四线城市全面放开落户,宜昌8-9折购买“安转商”住房,宿州最高给予10万元购房补贴。

还有南京六合区、天津滨海以及江苏南通,都放松了人才购房的限制。

最令人关注的,是成都天府新区放宽引进人才的购房门槛,广州松动非户籍的社保和个税缴纳标准。

因此,很多购房者又开始“打起算盘”,买房时机是不是又来了?

笔者觉得,我们应该用更长期的眼光来看待买房这件事,比如,假如你下个月买房,要考虑5年后会“翻一番”还是“降一半”?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从供需变化的角度看,楼市依然很难有起色。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从受监测的主要城市来看,2019年住宅供给量整体小于需求,随着全国市场进一步降温,预计2020年全国商品住宅将供大于求。

报告指出,作为高库存城市的代表之一,截至三季度末,厦门的去化周期是16个月;滁州2019年9月底库存达到531.0万平方米,基本回到2015年初的库存水平;湖州9月底库存581.5万平方米,比2015年初增加近2倍。

即便拿北京、天津等一二线城市来看,住宅的供大于求将是大势所趋。

放眼未来5年,假如每年的房地产销售面积依然维持17亿平米的增速,5年时间,将会有接近80亿平米的库存积压。

而市场上的购房需求,很大程度上已经被2015-2017年的楼市上涨所透支,在棚改缺位、主力购房人口下降的趋势下,近80亿平米的库存,很难被消化。

前段时间,经济学家李迅雷发文指出,我国商品住宅广义库存在经历了2016、2017年的连续大幅下滑后,2018-2019年又开始持续攀升,当前已经回到2013年底的水平。

也就是说,下个月买房,未来5年是不可能“翻一番”的,相反,供过于求的环境下,“降一半”倒是很有可能。

第二,从常住人口流动格局来看,买房的难度越来越大。

回顾过去20年的房地产走势,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从农村涌入到城市,不管一二线还是三四线,房价呈现普涨状态。

这个时期买房,不用考虑地区和城市之间的差异,大部分购房者都能取得不错的收益。

但是,2016年,《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出现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提高到45%。

也就是说,明年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会将近50%,未来5年,极有可能会提升到60%以上的水平。

这种情况下,人口会加速向沿海地区流动,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城市,会成为房价的另一个高地。

而在人口步入存量格局的前提下,中西部的三线以下城市,包括东北的地市和县城,难免会出现人口净流出。

第一财经日前统计了31个省份2018年常住人口数据,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做了个对比。

近9年来,有14个省份人口增量超过200万人,7个省份超过300万人。

其中,广东增量最多,达915.7万人,超过第二名和第三名增量之和。

但是,东北的情况有点不乐观,黑龙江减少58.1万,吉林减少42.1万,辽宁减少15.3万。

假如你在人口持续净流出的地区买房,5年后“降一半”不是不可能。

综上所述,从供需与人口两个角度来看,房地产市场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了“稳中有降”的趋势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存量阶段”,指望买房能致富的想法已经落伍,未来房子的自住属性将会更加凸显,买卖赚差价的金融属性会被剥离。

关于楼市的定位,宗庆后去年接受采访时,曾“一言中的”。

当时记者问:您在中国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是比较特殊的,您说不做金融和房地产这个领域,现在依然坚持这样的理念吗?

宗庆后答:经商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这个是最基本的,实体不发展的话国家就不会发展,老百姓也不会富裕起来,所以大家都搞金融钱生钱的话,那么谁来让国家富,谁来维持这个社会人力的生存?

70多岁的宗庆后,是实体经济企业家的代表,在他看来,房地产过度金融化,就是最突出的问题,全社会都需要扭转投机买房的置业理念。

对未来5年房地产的形势,经济学家也曾“一句话”预言。

海通证券经济学家姜超指出,未来最大的变化在于货币不再超发,这意味着房地产不会有超额收益,经济也将从靠债务和投资外生驱动,转向靠消费服务和科技创新内生驱动。

姜超认为,在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之下,以国人的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只要搞对了研发创新的方向,就必然会继续创造出财富。

这句话也说到了刚需的心坎里,以前,财富由房地产创造,未来,财富将由新经济、科技、消费来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