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你有多久没去过东园了?

2019-07-22   姑苏好时光

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不管是老一辈的50后、60后,还是年轻一辈的80、90甚至是00后,几乎可以说大部分苏州人小时候都会去过这个地方,那是在苏州古城东北角娄门内,有块四面环水的小洲,苏州东园与动物园曾在那里陪伴了苏州人几十载童趣盎然的时光。

苏州东园的昨日与今天

苏州古城其实很小,千年来又没怎么变过,于是后来能提供给大众休闲娱乐的现代城市公园就非常有限,市中心的大公园虽然一点也不大,但也承载了好几代老苏州的童年记忆。

而到了70年代末,当时苏州最大的公园东园终于姗姗来迟,接过了老大哥苏州公园的衣钵,仿佛在说“接下来就轮到我来承包苏州人的童年咯。

试问谁家的旧相簿里没有几张在东园的合影呢?

全家人站在大草坪上的合影、小朋友穿着“龙袍”、“唐僧的袈裟”僵硬的摆拍神情……虽然东园和动物园始终是成双成对出现在苏州人的脑海里的,但其实动物园的历史要比东园早得多。

早在1953年,苏州动物园就开始筹建,不过在此之前苏州也有个“动物园”,大家肯定想不到在哪,居然是在堂堂拙政园内

虽然小了点但也算是定居在园林里了,后来在动物园建成后有“豪猪、狗獾等小动物及芙蓉、十姊妹等鸟类”从拙政园迁了过去。

解放前苏州动物园前身

当时选的地方就在古城东北角这块孤洲上,据记载这里在南宋时期曾有座佛庙,佛家讲究慈悲,因此常在这里放生动物,据说苏州动物园原来著名的大鼋池就是南宋佛庙放生池的遗物。地方不算大,但因为四面环水相对独立,因此成了饲养动物们的理想场所。

到1954年动物园就正式对外开放了,随后园内的动物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多,吸引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一直到70年代末,苏州人想来想去还是需要个更宽敞的公园,于是就在动物园隔壁开始筹建东园。

选中的地方是民国时期的蒋园,主人叫做蒋炳章,光绪年间的进士、民国初期的政府高官,年轻的时候他与人合伙创建了苏州草桥学舍(草桥小学前身),后来苏州的平门和金门也是他开辟的

金门与平门

东园就在这位对苏州做出不少贡献的蒋炳章的宅院的基础上扩建诞生,到了90年代,动物园与东园正式合并,从此以后这里可就成了全苏州最受大小朋友欢迎的休闲胜地。

到了周末节假日,全家人一起骑着脚踏车或者乘5路公交车,踩着花岗岩的马路一直到白塔东路底没有路的时候,就到了目的地。

那个时候东园简直就是网红打卡胜地,一家人好不容易出来一趟肯定要美美地拍一阵,大草坪上肯定得摆好几个造型才过瘾,要碰到什么花展的时候就更让人激动了,摆姿势、找角度,都得花上不少时间。

那时拍照可都是用的胶卷,数量有限,拍坏了更没法补救,那可都是钱啊。

说来也怪,当时苏州动物园里那么多动物,许多人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园内一个大铁笼里成群的猴子们,一个个抓耳挠腮、上蹿下跳,偶尔也有无精打采的时候,而小朋友则瞪圆了眼睛想要看看猴子屁股到底有多红。

这里原来是最大的一处“花果山”

现在这里成了景观花坛

猴山后面的大水池里有头百岁斑鳖,那可是比大熊猫还有珍稀濒危的物种,算得上是镇园之宝了,好像从来都是一个样子,一动不动的浮出水面晒着太阳,人们为了这种生物繁衍后代前前后后操了几十年的心,想方设法给他找对象、繁衍后代,可惜一直没能成功。

而不久前中国唯一的一只雌性斑鳖也离世了,又只剩下这位老寿星继续晒着太阳,继续等待未知的明天。

除了动物,最让小朋友魂牵梦萦的当然是游乐园了。

名字也特别大气,叫苏州市儿童少年游乐园,海盗船、浪卷珍珠,那时候也有过山车,不过没有现在动不动翻转悬挂几百度那么夸张刺激,就是规规矩矩的爬坡、落下,也足以让孩子们尖叫了。

佛系的人会选择去做高空脚踏车,慢悠悠骑在半空中领略到不同的景色,而且可以慢慢骑慢慢玩,那时候东园大概是苏州唯一一个可以划船的公园了,哪怕自己不划、坐在高空脚踏车上远远看着湖里的游船也很有意思。

大湖面最显眼建筑就是涵碧楼了,80年代那部苏州人家喻户晓的《小小得月楼》就是在这里拍摄的,最早是个茶室,后来才开了饭店,这也成了许多人对苏帮菜最早的记忆。

电影《小小得月楼》

东园里还有个网师园殿春簃的复制品,很多人都知道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有个明轩,是苏州园林出口到国外的作品,但其实在这次出口之前在东园先做了一次尝试,按一比一复制了一个后外国专家一看很满意,才有了美国的明轩。

2016年,年过六旬的动物园要搬迁到上方山的新址,而东园也正式启动改造工程,到18年4月,焕然一新的东园再次开门迎客,斑鳖池改造成了音乐灯光喷泉、“猴山”“熊洞”变成了花坛和儿童游乐区、老的天鹅池改造成了水上步栈桥……

2016年老动物园闭园,18年新东园开放

有些美好就只能永远停留在记忆里,只可意会,不能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