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儿会因为同伴不跟她玩而无比难过,会因为小朋友一句无心之语而痛苦,会因为我一个警告眼神而怀疑对她的爱。
一看到女儿的这行为举止,就让我瞬间掉进无比焦虑的深渊里。
这些年来我无时无刻都陪伴在她身边,未曾离开过她一次,怎么到头来她依旧胆怯、敏感、多疑、不安呢?
想想我们那一代人,在那个物质比较匮乏,父母也没有时刻陪伴在身边的小时候,还不是乐观坚强地生活着。
怎么到了现在的孩子,变得如此脆弱了呢?
有天放学女儿红着眼眶跟我说:妈妈班上的小朋友说我衣服上的这个花边不好看,我要剪掉。
我听了挺惊讶的,因为这是她昨晚就挑好的衣服,出门前还跟我说最喜欢衣服上的这个花边了。
我问她:那你自己心里怎么想的,喜欢吗?
她想都不想就回答:喜欢。
“那你想剪掉吗?”
“不想。”
“那就可以了,跟随你自己内心的感受,没必要别人一说什么就得去做。”
可是没过一会,她又在小声地哭泣起来。
“怎么了吗?”
“我还是觉得要剪掉啊,因为小朋友说不好看。”
渐渐地我的耐心被磨灭掉,很不耐烦地说:不要哭了,她说不好看就不好看吗?你是跟屁虫吗?不管你了,你爱咋样就咋样,以后都别问我了。
那一刻哭声是被止住了,但她的心却受伤了。
往后的日子里很多时候我问她话,她却不语,只会摇头和点头。
我生气地说:要用嘴巴表达出来,我要的不是摇头和点头,是成哑巴了吗?
那天她抬起布满泪痕的脸冲我大吼到:你才是哑巴,我讨厌你说脏话!
看着她怒气冲冲的样子,那一刻懊悔自责充满了我的脑袋,我究竟怎么了,怎么会用如此尖酸刻薄的话语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不得不审视从她出生以来对待她的教育方式。
开始查找她这一行为背后的根源。
心理研究表示,这是一种“玻璃心”的表现。
什么是玻璃心?
玻璃心原义是指心像玻璃一样易碎,用来形容内心敏感且脆弱,一碰就会碎。无法接受别人的批评、指责,甚至是他人有意或无意的玩笑也会被当作对自己的攻击。
“玻璃心”的孩子通常表现为:
敏感,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听不得批评,还没说几句就生气、哭闹;
心理脆弱,接受不了失败,玩游戏、参加比赛,只能赢不能输;
抗挫折能力低,惧怕挑战,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放弃,自我否定。
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儿变成这样了呢?
当天夜里,我辗转难眠,回想从女儿出生到现在,我究竟是怎样养育她的。
一岁时她对各种各样的车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坐别人的婴儿车,我总跟她说:这是别人的车,不可以坐。
二岁时她在公园里发现了沙子,树枝,树叶想玩,我大声制止了她说:脏不能玩。
三岁时别人给她小零食,当她用渴望的眼神想征得我同意时,我说:你不能吃。
曾经的对话也历历在目:
妈妈我想帮忙洗碗。
你洗得太慢了,不用你洗。
妈妈这个我自己来。
看你笨手笨脚的,说了你不可以的。
呜呜呜,妈妈我摔跤了有点痛。
就那么一点点,坚强点,有什么好哭的。
妈妈都说了不是放这里的,是放那里。
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放哪里还不是一样,为什么这么倔强。
一次次对她说的否定拒绝,一次次对她的说不可以,一次次对她的不接纳,一次次无视她的执着。
本还在对她教育沾沾自喜的我,才发现原来这么多年曾给她挖了这么多坑。
曾记得有次在上家庭教育课时,老师收集“你的孩子令人头疼的问题是什么?”
我提出的是:挑食,不爱吃青菜和水果,只喜欢吃肉。
饭桌上时常就是孩子说不吃,我便发火道:不吃就不吃,那你以后都别叫我做饭给你吃了。
老师给我的点评真是记忆犹新,让我想想多年老了以后,牙齿也掉得差不多了,孩子给我做了饭,我不喜欢吃。然后她也学着我那样说:不吃就不吃,那你以后都别叫我做饭给你吃了。
顿时醍醐灌顶,我们今天对待孩子的模样就是孩子以后对待我们的模样!
宋庆龄曾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时期,大部分是生活在家庭里,而这正是孩子们长身体、长知识,培养性格、品德,为形成世界观打基础的时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深远的影响。
正如《母亲的影响力》中所写: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犹如一股永不间断的力量,将持续孩子的一生。
该如何把这些曾经对孩子挖的坑努力填埋呢?我开始想办法改变自己,逐步改变对女儿的教育方式。
我的一位朋友在一个教育中心上班,她说她们中心遇到过很多跟我女儿一样的孩子,玻璃心只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比这类孩子严重的,还有缺乏自制力、无法管教、叛逆暴力、逃学厌学甚至小偷小摸等,我女儿的情况不算严重,不需要送到专门的素质教育中心。
朋友给我以下几点建议:
1.无条件接纳她,允许有情绪的产生
以前我一看见她哭哭啼啼的心理就特别烦躁,一手就把她推开,说你自己哭够了,再来找我,别烦我。
现在我既要能看见她的情绪,也要能看到自己的情绪,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接纳她的情绪。
时刻谨记着:父母的情绪决定着孩子整个世界的阴晴与温度。
跟她说不要害怕悲伤,谁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要学会坚强和反省,要一次比一次更强大。
教她要做情绪的掌控者,而不是被情绪的控制人,让她尝试面对情绪来临时如何处理。
2.尊重她的秩序感,允许她敢说“不”的权利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曾写道:
儿童秩序敏感期是从幼儿出生后的几个月一直到6岁,并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
第二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第三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如今四岁多的女儿的秩序感真是尤为明显,以前常被我误认为太执着。现在我学会尊重她,并给她做好榜样。
“不”并不仅仅是大人才有的权利,同时也是孩子的权利。一个不懂得拒绝人,一个不会说“不”,不敢说“不”的人,是不自信,不快乐的。
所以当她对什么不满时,鼓励她勇敢地表达出来。
绘本《西奥和不先生》西奥对说“不”,从最开始的害怕,到感谢,到驾驭,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
有次我带她到楼下玩,当她手里拿着的新玩具被小朋友抢走时,只见她大声地说:我不喜欢你这样,玩具是我的,没经过我的同意不许抢我的玩具。
3.不再包办孩子的生活,学会示弱
曾听过一句话:“父母的示弱,就是有技巧地放开孩子的手,推着他们去成长。
懂得向孩子低头的妈妈,并不是真的怂,也不是对孩子无底线地让步,而是一种柔软的智慧。
最柔软的,有时往往能给孩子带来最坚强的力量。”
每当看到她笨手笨脚尝试各种事情的时候,控制自己想去帮忙的冲动,耐心地等待她一步一步地去尝试。
心理学教授李玫瑾也一针见血地指出:
“父母一定要学会示弱,要经常把问题抛给孩子一起讨论,
孩子就会努力帮助父母一起解决难题,在这个过程中,他反而会越来越成熟。”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面临各种选择;
妈妈要做的不是强势地插手帮她解决,而是学会放手,多制造机会让孩子想办法自己解决,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有主见的人。
曾看过一首小诗:
这世上
母爱有很多种
一针一线的惦记与温情是母爱
一日三餐殚精竭虑的照顾是母爱
而会撒娇示弱
也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母爱。
其实,孩子的问题,其根源都在父母。
每个“玻璃心”孩子,都应该被温柔对待。
爱和支持,是治愈孩子心灵的最好“药方”。
与其说是父母养育了孩子,不如说是孩子让父母成长了。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